项目名称:沈阳工业大学特种电机与智慧能源实验中心设备采购项目(13)
1.源-网-荷-储-交通能量互济实验平台
1.1 平台建设背景与核心定位
本“源-网-荷-储-交通能量互济实验平台”为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学院专项需求建设项目,核心功能定位为能源领域教学、科研及实验验证一体化平台。平台依托学院科研资源与教学需求,围绕周边区域及构建能源实验场景,通过整合多类型能源设备与智慧管控系统,打造可模拟实际能源网络运行的实验环境,为能源互联、多能互补、智慧调度等领域的技术研究、方案验证及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2. 核心设备布置与技术参数
2.1 飞轮储能系统
2.1.1 转子材质:须采用高强度合金钢或钛合金材质。
▲2.1.2 无损探伤标准:应100%通过无损探伤检测,不允许存在0.4mm及以上缺陷。
★2.1.3 额定功率:必须不低于125kW。
★2.1.4 额定能量:应不低于1kWh。
▲2.1.5 额定转速:须不低于20000rpm。
▲2.1.6 充放电倍率:应不低于100C。
2.1.7 循环寿命:须不低于100万次深度充放电循环。
2.1.8 轴承类型:应采用真空磁悬浮轴承。
2.1.9 动态响应时间:从接收功率指令至输出功率达给定值90%的时间应不超过200ms。
2.1.10 柜体尺寸:宽应不大于650mm,高应不大于750mm,深应不大于2100mm。
2.1.11 重量:应不高于1000kg。
2.1.12 工作温度范围:应为-30℃~45℃,设备在-30℃~45℃温度条件下仍能正常启动与运行。
2.2电化学储能系统
2.2.1直流侧参数
2.2.1.1电芯类型:须采用LFP3.2V/314Ah电芯。
2.2.1.2 系统配置:应不低于256S1P。
★2.2.1.3 电池容量:必须不少于257kWh。
2.2.1.4 电池电压范围:应为690V~1000V。
2.2.2交流侧参数
2.2.2.1 额定功率:应不小于125kW。
2.2.2.2 总电流波形畸变率:在额定功率时应3%。
2.2.2.3 电流直流分量:在额定功率时应≤0.5%。
2.2.2.4 电网电压范围:应为323V~418V。
2.2.2.5 电网频率范围:应为45Hz~55Hz。
2.2.3系统参数
2.2.3.1 柜体尺寸:宽应不大于1150mm,高应不大于2450mm,深应不大于1610mm。
★2.2.3.2 重量:应不高于2900kg。
▲2.2.3.3 最大效率:应不低于90%。
2.2.3.4 工作湿度范围:应适应30%—50%湿度环境。
2.2.3.5 工作温度范围:应为-30℃~50℃,系统在-30℃~50℃温度下仍能稳定工作。
2.2.3.6 温控方式:应采用智能液冷方式。
2.2.3.7 通信协议:应支持ModbusTCP通信协议。
2.3光伏-屋顶
2.3.1光伏组件
★2.3.1.1 总功率:必须不少于200kW。
2.3.1.2 接线盒:须采用分体接线盒,防护等级达到IP68,且内置3个以上二极管。
2.3.1.3 玻璃:须使用双玻结构,玻璃厚度为2.0+2.0mm半钢化玻璃。
2.3.1.4 边框:须采用阳极氧化铝合金边框。
2.3.1.5 组件重量:应不高于35kg。
2.3.1.6 最大功率(Pmax/W):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640W。
2.3.1.7 开路电压(Voc/V):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48V。
2.3.1.8 短路电流(Isc/A):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15A。
2.3.1.9 峰值功率电压(Vmp/V):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40V。
2.3.1.10 峰值功率电流(Imp/A):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15A。
2.3.1.11 组件效率(%):应不低于24%。
2.3.1.12 工作温度:适应温度范围为-40℃~+85℃。
2.3.1.13 功率分档公差:应控制在0~3%范围内,保证同批次组件功率差异0~3%范围内。
2.3.1.14 最大系统电压:应不低于DC1500V。
2.3.1.15 最大保险丝额定电流:应不低于35A。
2.3.1.16 安全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6。
2.3.1.17 组件防火等级:应不低于耐火等级二级。
2.3.1.18 正面最大静态载荷:应不低于5400Pa。
2.3.1.19 通过冰雹测试:需能通过直径不低于25mm、冲击速度不低于23m/s的冰雹测试。
2.3.1.20 短路电流(Isc)温度系数:应不低于+0.050%/℃。
2.3.2 逆变器(20000W)
2.3.2.1 最大输入电压:应不低于1100V。
2.3.2.2 最小输入电压/启动电压:最小输入电压应不低于160V,启动电压应不低于180V。
2.3.2.3 额定输入电压:应不低于680V。
2.3.2.4 每路最大输入电流:应不低于40A/40A。
2.3.2.5 MPPT数量:应不低于2路,具备多路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
★2.3.2.6 额定输出功率:必须不低于20000W。
2.3.2.7 最大输出功率:应不低于22000W。
2.3.2.8 最大输出电流:应不低于35A。
2.3.2.9 电网电压范围:适应相电压范围为156V~300V,可适配电网相电压的正常波动。
2.3.2.10 额定电网频率/电网频率范围:额定电网频率为50Hz,电网频率适应范围为45Hz~55Hz。
2.3.2.11 功率因数:在额定功率下,功率因数应>0.99。
2.3.2.12 最大效率:应不低于98.5%。
2.3.2.13 直流反接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2.14 交流短路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2.15 漏电流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2.16 电网监控:须具备该功能。
2.3.2.17 直流开关:须配备该部件。
2.3.2.18 组串检测:须具备该功能。
2.3.2.19 孤岛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2.20 浪涌保护:浪涌保护等级应不低于直流二级或交流二级,能有效抵御雷击、电网浪涌等过电压冲击,保护逆变器内部电路与组件。
2.3.2.21 尺寸:宽应不大于550mm,高应不大于450mm,深应不大于250mm规格。
2.3.2.22 重量:应控制在20kg以内。
2.3.2.23 隔离方式:采用无变压器设计。
2.3.2.24 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6。
▲2.3.2.25 夜间损耗:应≤1W。
2.3.2.26 工作温度范围:适应温度范围为-25℃~60℃。
2.3.2.27 工作湿度范围(无凝露):适应湿度范围为0%~100%(无凝露)。
2.3.2.28 冷却方式:应采用智能风冷方式,可根据设备运行温度自动调节风扇转速。
2.3.2.29.1 显示:须配备不少于LED显示屏与APP监控功能,通过LED显示屏可本地查看设备运行参数。
2.3.2.29.2显示:可通过APP可远程监控设备状态。
▲2.3.2.30 通讯:通讯能力应不低于4G+RS485×1。
2.3.2.31 直流端子类型:采用MC4兼容端子。
2.3.2.32 交流端子类型:采用OT锁螺丝端子。
2.3.2.33符合标准:产品须符合不低于NB/T32004-2018、GB/T37408-2019标准。
2.3.3 逆变器(150kW)
2.3.3.1 最大输入电压:应不低于1100V。
2.3.3.2 最小输入电压/启动电压:最小输入电压应不低于180V,启动电压应不低于200V。
2.3.3.3 额定输入电压:应不低于600V。
2.3.3.4 最大输入电流:应不低于336A(48A×7)。
2.3.3.5.1每路MPPT最大输入组串数:每路MPPT最大输入组串数应不低于3/3/3/3/3/3/3。
2.3.3.5.2具备多路且每组可接入2组串及以上的MPPT功能。
2.3.3.6 输入端子最大允许电流:应不低于30A。
★2.3.3.7 额定输出功率:必须不低于150KW。
2.3.3.8 最大输出功率:应不低于165KW。
2.3.3.9 最大输出电流:应不低于250A。
2.3.3.10 电网电压范围:适应电网电压范围为320V~480V。
2.3.3.11 额定电网频率/电网频率范围:额定电网频率为50Hz,电网频率适应范围为45Hz~55Hz。
2.3.3.12 功率因数:在额定功率下,功率因数应>0.99。
▲2.3.3.13 最大效率:应不低于98.8%。
2.3.3.14 直流反接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3.15 交流短路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3.16 漏电流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3.3.17 电网监控:须具备该功能,须具备监测电网电压、频率、相位等参数功能。
2.3.3.18 直流开关:须配备该部件。
2.3.3.19 组串检测:须具备该功能,能对各个光伏组串的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检测,及时发现组串故障。
2.3.3.20 孤岛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在电网停电等异常情况下,能迅速检测并切断逆变器与电网的连接,防止逆变器向电网倒送电,。
2.3.3.21 浪涌保护:浪涌保护等级不低于交直流Ⅱ级,具备抵御雷击、电网浪涌等过电压冲击功能。
2.3.3.22 尺寸:宽应不大于1100mm,高应不大于800mm,深应不大于400mm规格。
2.3.3.23 重量:应控制在100kg以内。
2.3.3.24 隔离方式:采用无变压器设计。
2.3.3.25 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6。
▲2.3.3.26 夜间损耗:应≤4W。
2.3.3.27 工作温度范围:适应温度范围为-30℃~60℃。
2.3.3.28 工作湿度范围(无凝露):适应湿度范围为0%~100%(无凝露)。
2.3.3.29 冷却方式:采用智能风冷方式。
2.3.3.30 直流端子类型:采用Evo2兼容端子。
2.3.3.31 交流端子类型:采用OT/DT端子(120mm2~400mm2)。
2.3.3.32 符合标准:产品须符合不少于NB/T 32004-2018、GB/T 37408-2019、CGC/GF 035标准。
2.4 光伏-车棚
2.4.1 光伏组件
★2.4.1.1 总功率:必须不少于20KW。
2.4.1.2 接 线盒:须采用分体接线盒,防护等级达到IP68。
2.4.1.3 玻璃:须使用双玻结构,玻璃厚度为2.0+2.0mm半钢化玻璃。
2.4.1.4 边框:须采用阳极氧化铝合金边框。
2.4.1.5 组件重量:应不高于35kg。
2.4.1.6 最大功率(Pmax/W):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640W。
2.4.1.7 开路电压(Voc/V):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50V。
2.4.1.8 短路电流(Isc/A):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18A。
2.4.1.9 峰值功率电压(Vmp/V):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40V。
2.4.1.10 峰值功率电流(Imp/A):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应不低于16A。
2.4.1.11 组件效率(%):应不低于20%。
2.4.1.12 工作温度:适应温度范围为-40℃~+85℃。
2.4.1.13 功率分档公差:应控制在0~3%范围内。
2.4.1.14 最大系统电压:应不低于DC1500V。
2.4.1.15 最大保险丝额定电流:应不低于35A。
2.4.1.16 安全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66。
2.4.1.17 组件防火等级:应不低于耐火等级二级。。
2.4.1.18 正面最大静态载荷:应不低于5400Pa。
2.4.1.19 通过冰雹测试:需能通过直径不低于25mm、冲击速度不低于23m/s的冰雹测试。
2.4.1.20 短路电流(Isc)温度系数:应不低于+0.050%/℃。
2.4.2 逆变器(20000W)
2.4.2.1 最大输入电压:应不低于1100V。
2.4.2.2 最小输入电压/启动电压:最小输入电压应不低于160V,启动电压应不低于180V。
2.4.2.3 额定输入电压:应不低于680V。
2.4.2.4 每路最大输入电流:应不低于40A/40A。
2.4.2.5 MPPT数量:应不低于2路,具备不少于2多路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
2.4.2.6 输入端子最大允许电流:应不低于25A。
★2.4.2.7 额定输出功率:必须不低于20000W。
2.4.2.8 最大输出功率:应不低于22000W。
2.4.2.9 最大输出电流:应不低于35A。
2.4.2.10电网电压范围:适应相电压范围为156V~300V。
2.4.2.11 额定电网频率/电网频率范围:额定电网频率为50Hz,电网频率适应范围为45Hz~55Hz。
2.4.2.12 功率因数:在额定功率下,功率因数应>0.99。
2.4.2.13 最大效率:应不低于98.5%。
2.4.2.14 直流反接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4.2.15 交流短路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在交流侧发生短路故障时,能迅速切断电路。
2.4.2.16 漏电流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4.2.17 电网监控:须具备该功能,具备监测电网(若并网)的电压、频率等参数功能。
2.4.2.18 直流开关:须配备该部件。
2.4.2.19 组串检测:须具备该功能。
2.4.2.20 孤岛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在电网(若并网)停电时,能迅速检测并切断逆变器与电网的连接,防止逆变器向电网倒送电。
2.4.2.21浪涌保护:浪涌保护等级应不低于直流二级或交流二级,能抵御雷击、电网浪涌等过电压冲击。
2.4.2.22 尺寸:宽应不大于550mm,高应不大于450mm,深应不大于250mm规格。
2.4.2.23重量:应控制在19kg以内。
2.4.2.24 隔离方式:采用无变压器设计。
2.4.2.25 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66。
▲2.4.2.26 夜间损耗:应≤1W。
2.4.2.27 工作温度范围:适应温度范围为-25℃~60℃。
2.4.2.28 工作湿度范围(无凝露):适应湿度范围为0%~100%(无凝露)。
2.4.2.29 冷却方式:应采用智能风冷方式,可根据设备运行温度自动调节风扇转速。
2.4.2.30.1显示:须配备不少于LED显示屏与APP监控功能,通过LED显示屏可本地查看设备运行参数,
2.4.2.30.2显示:可通过APP可远程监控设备状态。
▲2.4.2.31 通讯:通讯能力应不低于4G+RS485×1。
2.4.2.32 直流端子类型:采用MC4兼容端子。
2.4.2.33 交流端子类型:采用OT锁螺丝端子。
2.4.2.34 符合标准:产品须符合不少于NB/T 32004-2018、GB/T 37408-2019标准。
2.5 风力发电系统
2.5.1 水平轴风力发电机
★2.5.1.1额定功率:必须不低于10kW。
2.5.1.2 最大功率:应不低于12kW。
2.5.1.3 额定电压:应不低于400V。
2.5.1.4 启动风速:应不低于2.8m/s。
▲2.5.1.5 工作风速:应不低于3.2~18m/s。
2.5.1.6 风轮直径:应不低于7.2m。
2.5.1.7 叶片:须采用增强玻璃钢材质。
2.5.1.8 叶片长度:应不低于3.5m,与风轮直径相匹配。
2.5.1.9 发电机外壳:须采用合金钢材质。
2.5.1.10 额定转速:应不低于220r/m,保证发电机在额定工况下稳定运行。
2.5.1.11 发电机类型:须为三相交流永磁发电机。
2.5.1.12 调速方式:须具备不少于偏航、电磁卸荷、机械刹车三种调速方式。
2.5.1.13 工作温度:适应温度范围为-20℃-+60℃。
2.5.2 并网控逆一体机
★2.5.2.1 额定输入功率:必须不低于10kW,与风力发电机额定功率相匹配。
2.5.2.2 额定输入电压:应不低于400Vac,与发电机额定电压相适配。
2.5.2.3 输入电压范围:应不低于100Vac-450Vac,适应发电机输出电压的波动范围。
2.5.2.4 额定输入电流:应不低于15A,能接收发电机输出的额定电流。
2.5.2.5 手动制动:须具备长按按键3-5s完全卸荷、再次长按3-5s恢复的手动制动功能。
2.5.2.6 过电流制动:过电流制动阈值为30Aac(出厂值,0-30A可设),过电流时风电并网逆变器需完全卸荷,10min后自动恢复,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过电流阈值。
2.5.2.7 额定输出电流:应不低于15.2A。
2.5.2.8 交流输出侧过电压/欠电压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当交流输出侧电压过高或过低时,能及时动作。
2.5.2.9 交流输出过频/欠频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当交流输出频率过高或过低时,能迅速响应。
2.5.2.10 直流输入过载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当直流输入侧出现过载情况时,能及时切断电路或采取保护措施。
2.5.2.11 交流短路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在交流侧发生短路故障时,能快速切断电路。
2.5.2.12 浪涌保护:须具备该功能,有效抵御雷击、电网浪涌等过电压冲击。
2.5.2.13 防孤岛效应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在电网(若并网)停电时,能迅速检测并切断一体机与电网的连接。
2.5.2.14 过温保护:须具备该功能,当一体机内部温度过高时,能自动采取降温或停机措施。
2.5.2.15 防雷保护:须具备该功能。
▲2.5.2.16 显示内容:显示内容须不少于以下类别:①风机参数:风机电压、风机电流、风机功率、风机转速、磁极对数;②逆变器与电网参数:逆变器电压、逆变器电流、逆变器功率、电网频率、电网延迟时间、累计发电量、母线电压;③环境与系统参数:风速、温度、时间、语言、控制器地址;④状态显示:手动刹车、自动刹车、故障指示、并网状态、继电器状态、风机切入。
2.5.2.17 监控模式:须具备不少于RS485、GPRS两种监控模式,支持本地与远程监控。
▲2.5.2.18 监控内容
2.5.2.18.1 遥测:须涵盖风力发电机转速、电网电压、交流输出电流、交流输出功率、累计发电量、风速等参数,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关键数据。
2.5.2.18.2 遥信:须包含风力发电机状态,以及风电并网变流器过流告警、过压告警、过温告警、故障告警等信息。
2.5.2.18.3 遥控:须支持修改风力发电并网变流器参数、控制风力发电机制动,实现远程对设备的参数配置与操作控制。
▲2.5.2.19 效率:应>95%。
2.5.2.20 环境温度:适应温度范围为-20℃-+40℃。
2.5.2.21 湿度:适应湿度范围为0%~90%(无凝露)。
2.5.2.22 冷却方式:采用风冷方式。
2.5.2.23 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4。
2.5.3 独立塔架
2.5.3.1 高度:应不低于12米。
2.5.3.2 上口径:应不小于380mm。
2.5.3.3 下口径:应不小于600mm。
2.5.3.4 壁厚:应不小于8mm。
2.5.3.5 材质:应不低于Q235钢材。
2.6 充电桩系统
2.6.1 功能特点要求
2.6.1.1 充电兼容性:须实现充电全车型兼容功能。
2.6.1.2 功率分配:须具备功率智能分配功能,能根据充电车辆需求与电网负荷情况,合理分配充电功率。
2.6.1.3 待机功耗:须满足超低待机功耗要求,在未进行充电操作时,设备自身功耗需控制在100w以内。
2.6.1.4 功率模块:须采用高效功率转换模块。
2.6.1.5 安全防护:至少涵盖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短路保护等。
2.6.1.6 密码管理:须具备动态密码管理功能,通过动态密码验证方式防止非授权人员使用充电桩。
2.6.1.7 状态检测:须具备状态实时检测功能,实时监测充电桩运行状态、充电参数等信息。
2.6.1.8 数据加密:须具备传输数据加密功能,对充电过程中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2.6.1.9 模块工艺:功率模块须采用灌胶工艺,通过灌胶处理提高功率模块防水、防潮、抗振动性能。
2.6.1.10 风机调速:须具备风机智能调速功能,根据设备运行温度自动调节散热风机转速。
2.6.1.11 电源防护:须对控制电源进行专门防护设计。
2.6.1.12 数据备份:须具备运行数据备份功能,具备定期对充电桩运行数据进行备份功能。
2.6.1.13 搬运适配:设备设计须符合吊装与叉车搬运要求。
2.6.1.14 远程升级:须支持OTA远程升级功能,可通过远程方式对充电桩软件进行升级,无需现场操作。
2.6.1.15 启停方式:须支持多种启停充电方式,至少涵盖刷卡、扫码、APP启停。
2.6.1.16 平台切换:须支持多种充电运营平台自主切换功能,可在不同运营平台间灵活切换。
2.6.2 技术参数要求
★2.6.2.1 额定功率:必须不低于120kW。
2.6.2.2 输入电压范围:须适配323-437Vac三相五线制输入电压。
2.6.2.3 输入电流范围:须支持168~228A输入电流。
2.6.2.4 输入频率:须适配45~65Hz输入频率。
▲2.6.2.5 功率因数:在满载工况下,功率因数须≥0.99。
2.6.2.6 充电枪数量:须配备2把充电枪,可同时为两辆电动汽车充电。
2.6.2.7 枪线长度:充电枪线长度须不低于5m。
2.6.2.8 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54(室外)防护等级。
2.6.2.9 设备重量:设备重量须≤300kg。
2.6.2.10 设备尺寸(W×D×H):须不大于750mm×550mm×1700mm。
2.6.2.11 防雷等级:须不低于C级防雷等级。
▲2.6.2.12 计量精度:须不低于1级计量精度。
▲2.6.2.13 待机功耗:须≤25W。
2.6.2.14 工作温度:须适应-30~+65℃工作温度范围。
2.6.2.15 保护功能:须具备完整保护功能,至少涵盖输入过载、输入短路、输入过压、输入欠压、输出过压、输出限流、输出短路、枪头锁止、连接异常、绝缘检测、内部过温、枪头过温、输出防反接、输出接触器粘连、接地、防雷、门禁、防倒灌、电源缺相、电池故障保护。
2.7 无线充电桩
★2.7.1 系统最大输入功率与效率:系统最大输入功率必须不小于11kW,能量转换效率必须不小于90%,确保无线充电桩能接收充足输入功率。
★2.7.2 输出额定电流:输出额定电流必须不小于32AMax。
★2.7.3 系统工作频率:系统工作频率必须为85kHz。
2.7.4 通讯协议:须支持CAN/RS485通讯协议,实现充电桩与控制系统、监控平台等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与通讯。
2.7.5 发射端与接收端通讯方式:发射端与接收端通讯方式须不低于2.4G,采用2.4G无线通讯实现两者间实时数据交互(如充电参数、状态信息等)。
2.7.6 充电方式:须采用三段式恒压恒流充电方式,先以恒流快速充电,再以恒压持续充电,最后以涓流补充充电,符合电动汽车电池充电特性。
★2.7.7 发射端与接收端外壳材质及防护等级:发射端与接收端外壳材质必须不低于PC材质,防护等级必须达到IP68(灌胶处理)。PC材质须具备高强度、耐高温、耐冲击特性,灌胶处理结合IP68防护等级,能有效防尘、防水、防腐蚀,适配户外恶劣环境,保护内部组件。
2.7.8 发射端控制柜外壳材质及IP等级:发射端控制柜外壳须采用铝合金材质;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54。
2.7.9 接收端控制器外壳材质及IP等级:接收端控制器外壳须采用铝壳材质;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54。
2.7.10 运行环境温度:须适应不低于-40℃~75℃的运行环境温度。
2.7.11 相对湿度:须适应小于95%RH(无冷凝)的相对湿度环境。
2.7.12 过温保护:设备内部温度过高时,自动切断电路或降低功率;
2.7.13 欠压保护:输入电压过低时,设备停止工作或发出告警,避免因电压过低导致设备运行异常或损坏;
2.7.14 过压保护:输入或输出电压过高时,迅速切断电路,保护设备与电动汽车电池免受高压损坏;
2.7.15开路保护:充电回路出现开路故障时,及时检测并停止充电,防止产生高压电弧,保障安全;
2.7.16短路保护:充电回路发生短路时,立即切断电源,避免故障扩大,保护设备与人员安全;
2.7.17防倒灌保护:防止电动汽车电池电能倒灌回充电桩或电网,保障电网与充电桩安全运行。
2.8 高尔夫充电小车
▲2.8.1 电控系统:须采用含过温保护电路的全智能控制器,全智能控制器需实现对小车行驶、充电等各项功能的精准控制;过温保护电路需在控制器温度过高时自动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控制器损坏,保障小车安全稳定运行。
2.8.2.1 电池配置:须配备60伏5块免维护电池,60伏电压需为小车提供充足动力,5块电池组合需满足小车续航需求;
2.8.2.2免维护电池无需频繁添加蒸馏水等维护操作。
★2.8.3 电机性能:须配备不低于3000W的交流电机。
2.8.4 充电机配置:须采用具备防水功能的车载式智能化充电机,车载式设计需方便小车随时随地充电,无需额外携带充电机;智能化充电机需实现自动充电控制(如充满自动断电);防水功能需确保充电机在户外潮湿环境下安全使用。
2.8.5 充电时间:在电池放电率为80%的情况下,充电时间须小于8小时。
▲2.8.6 充电输入电压:充电输入电压须不低于220V,220V输入电压需符合常见民用电源电压标准。
2.8.7 车身尺寸:须不低于长2800mm,宽1200mm,高1850mm,。
2.8.8 整车装备质量:整车装备质量须不低于520kg。
★2.8.9 整车载荷:整车载荷须不低于690kg。
2.8.10 前、后轮距:前轮距须不低于990mm,后轮距须不低于1000mm。
2.8.11 轴距:轴距须不低于1700mm。
▲2.8.12 最小离地间隙:最小离地间隙须不低于170mm。
2.9 无人机无线充电
2.9.1 输入电压:须支持AC220V±20%或15V~70V DC输入电压,宽电压输入范围需适配屋内不同供电方式(如市电供电、直流电源供电)。
2.9.2 输入频率:须适配50/60Hz±5%输入频率,符合常见市电频率标准。
★2.9.3 输出功率:最大输出功率必须不低于200W,能为无人机提供充足充电功率,满足无人机快速充电需求。
2.9.4 输出电压:输出电压须在5~40V范围内且支持调节,可根据不同型号无人机电池的电压需求调整输出电压,适配多种无人机。
2.9.5 输出电流:最大输出电流须不低于6A,保证能为无人机电池提供充足充电电流。
2.9.6 输出电压误差:输出电压误差范围须为±1.0%,确保输出电压准确性。
2.9.7 垂直传输距离:能量垂直传输距离须为2~10mm,在室内展示场景下,该垂直传输距离需兼顾能量高效传输与无人机精准停靠充电需求。
2.9.8 水平自由度(偏移):最大水平偏移量须不低于70mm,允许无人机充电时存在一定程度水平偏移,无需精确对准充电中心,降低无人机停靠难度。
2.9.9 充电方式:须采用恒流、恒压、涓流三段式充电方式,符合无人机锂电池充电特性,先以恒流快速充电,再以恒压持续充电,最后以涓流补充充电,有效保护无人机电池、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保证充电效率与安全性,适配对无人机电池的保护需求。
2.9.10 稳压精度:稳压精度须为±1.0%,确保输出电压稳定,不受负载变化等因素影响。
2.9.11 稳流精度:稳流精度须为±1.0%,保证输出电流稳定。
2.10 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1
2.10.1 主板
2.10.1.1 处理器支持:需具有双芯片插槽,可支持单个插槽核心数量100~190颗,确保满足多核心高性能运算需求;
2.10.1.2 内存配置:需支持12通道DDR5 RDIMM内存类型,提供不少于24个DIMM插槽;
2.10.1.3 网络接口:需通过线性稳压控制芯片组连接2个10Gb/s LAN端口;
2.10.1.4 存储接口:需至少配备配备2个SlimSAS 8i连接器(支持PCIe Gen4x8或SATA接口)、1个SlimSAS 4i连接器(支持SATA接口),满足多存储设备连接需求;
2.10.1.5 高速插槽:需至少提供1个M.2插槽(支持PCIe Gen4x4接口)、4个PCIe Gen4x16扩展插槽,适配高速存储与扩展卡;
2.10.1.6 数量要求:1套(需与本次采购的CPU、内存等硬件完全兼容)。
2.10.2 中央处理器(CPU)
2.10.2.1 核心与线程:需为24核48线程设计,制程工艺不高于4纳米;
2.10.2.2 功率与频率:额定功率需不低于350w,基础主频不低于4.2GHz,加速频率不低于5.4GHz;
2.10.2.3缓存配置:三级缓存容量不低于128MB,二级缓存容量不低于24MB;
2.10.2.4数量要求:2颗(需与采购主板型号完全适配,支持双路协同运算)。
2.10.3 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内存
2.10.3.1 内存类型:需为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专用DDR5 ECC校验内存,具备数据错误检测与纠正功能,避免内存故障导致系统异常;
2.10.3.2 容量规格:单条内存容量不低于128GB,保障大容量数据临时存储需求;
2.10.3.3 数量要求:不少于2条(需与主板内存通道、CPU规格兼容,支持同步运行)。
2.10.4 系统盘
2.10.4.1接口标准:需支持PCIe5.0接口,确保存储读写速率,适配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高速启动与核心应用运行需求;
2.10.4.2存储容量:容量不低于4TB,满足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及核心工具软件安装需求;
2.10.4.3数量要求:1块(需为企业级品质,具备高耐用性与稳定性)。
2.10.5 图形处理器(GPU)
2.10.5.1 芯片型号:制作工艺不高于4纳米,保障高性能并行运算能力;
2.10.5.2 核心参数:核心频率不低于1830MHz,CUDA核心数量不低于14592个,满足AI计算、图形渲染等场景需求;
2.10.5.3 显存配置:显存类型需为HBM3,显存容量不低于80GB,显存位宽不低于5120bit,显存频率不低于5240MHz,内存带宽不低于2000GB/s;
2.10.5.4 数量要求:不少于2块(需与主板PCIe插槽、操作系统完全兼容,支持多GPU协同工作)。
2.10.6 企业级硬盘
2.10.6.1 硬盘类型:需为企业级机械硬盘或固态硬盘,具备7×24小时稳定运行能力,适配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海量数据存储需求;
2.10.6.2 存储容量:容量不低于24TB;
2.10.6.3 数量要求:不少于1块。
2.10.7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外壳
2.10.7.1 机箱类型:需为标准机架式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机箱,适配19英寸标准机柜安装,便于机房统一部署与管理;
2.10.7.2 结构要求:须具备合理的散热风道设计、防尘结构及硬件固定装置,保障内部组件安全与散热效率;
2.10.7.3 数量要求:1个(需与主板、电源等内部组件尺寸匹配,支持正常安装与维护)。
2.10.8 其他配套配件
2.10.8.1 配件内容:需包含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专用电源线(符合国家3C认证)、适配所有硬件的数据线(如SATA线、PCIe连接线、内存插槽连接线等)、专业散热模组(含CPU散热器、机箱风扇、GPU散热附件等);
2.10.8.2 兼容性要求:所有配件需与本次采购的主板、CPU、GPU、存储设备等硬件完全适配,确保无兼容性问题;
2.10.8.3 数量要求:1套。
2.10.9 操作系统
2.10.9.1 系统版本:需提供64位操作系统,可选Linux64位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
2.10.9.2 授权要求:需为官方正版授权系统,提供合法授权证明,确保系统安全性与售后服务;
2.10.9.3 兼容性要求:需与本次采购的所有硬件组件(主板、CPU、GPU、存储等)完全兼容,支持正常安装、启动及功能调用;
2.10.9.4 数量要求:1套。
2.11 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
2.11.1 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
2.11.1.1 处理器支持:需支持2颗集成HBM2e片上内存的x86处理器,单颗处理器TDP不低于350W,保障双路运算性能;
2.11.1.2 内存配置:需提供不少于32根内存插槽,支持DDR5-4800MHz规格内存,满足大容量内存扩展需求;
2.11.1.3 存储支持:
2.11.1.3.1支持不少于12个3.5英寸SAS/SATA硬盘;
2.11.1.3.2 可扩展支持不少于8个NVMe硬盘、16个SATA/SAS硬盘,适配不同存储场景需求;
2.11.1.4 扩展插槽:
2.11.1.4.1 需包含不少于13个PCIe5.0x16物理插槽、3个OCP3.0接口;
2.11.1.4.2支持不少于8张双宽GPU卡,兼容型号包括但不限于A800、A40、A30、RTX4090、RTX3090、H800、L40S;
2.11.1.5 网络配置:集成OCP双口千兆网卡,满足基础网络连接需求;
2.11.1.6 I/O端口:
2.11.1.6.1 前置I/O:至少1个USB接口、1个VGA接口、1个iBMC直连管理口;
2.11.1.6.2 后置I/O:至少1个VGA接口、1个USB接口、1个RJ45管理口;
2.11.1.7 操作系统兼容:需支持Microsoft Windows Server、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Red Hat Enterprise Linux、Ubuntu等主流操作系统,确保系统安装与功能调用无兼容性问题;
2.11.1.8 电源系统:配置2600W电源×4,采用“2+2”冗余设计,保障供电稳定,避免单点故障;
2.11.1.9 尺寸规格:机身尺寸需为高不大于175mm,宽不大于450mm,深不大于900mm,适配标准机柜安装;
2.11.1.10 数量要求:1套。
2.11.2 中央处理器(CPU)
2.11.2.1 型号规格:需为核心数量不少于32,线程数量不低于64,基础主频不低于2.1GHz;
2.11.2.2 核心线程:须具备32核64线程,满足多任务并行运算需求;
2.11.2.3 缓存容量:三级缓存不低于45MB,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2.11.2.4 功耗要求:额定功耗不高于185W,适配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电源与散热系统;
2.11.2.5 数量要求:2颗。
2.11.3 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内存
2.11.3.1 原厂要求:需为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原厂认证内存,避免兼容性风险;
2.11.3.2 规格参数:单条容量64GB,内存类型为DDR5 ECC REG(带寄存器的错误校验内存),工作频率不低于5600MHz;
2.11.3.3 稳定性要求:具备ECC错误检测与纠正功能,保障数据存储安全,支持7×24小时稳定运行;
2.11.3.4 数量要求:不少于8条。
2.11.4 企业级固态硬盘(SSD)
2.11.4.1 接口协议:需为U.2接口,支持NVMe协议,确保高速读写性能;
2.11.4.2 存储容量:不低于1.8TB,满足操作系统、核心应用程序及高频访问数据的存储需求;
2.11.4.3 品质要求:需为企业级产品,支持7×24小时连续运行;
2.11.4.4 数量要求:1块(需与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存储接口适配)。
2.11.5 企业级机械硬盘
2.11.5.1 接口类型:需为SATA接口,适配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存储插槽;
2.11.5.2 尺寸规格:3.5英寸,符合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硬盘安装标准;
2.11.5.3 存储容量:不低于16TB;
2.11.5.4 品质要求:需为企业级产品,具备高可靠性(MTBF值不低于120万小时)、抗振动干扰能力,支持7×24小时运行;
2.11.5.5 数量要求:1块。
2.11.6 10G双口网卡
2.11.6.1 速率规格:需支持不低于10Gbps传输速率,满足高速网络数据交互需求;
2.11.6.2 端口配置:至少具备2个网络端口,且需包含多模光模块(需明确模块型号及传输距离,不低于550米@OM3光纤);
2.11.6.3 兼容性:需与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OCP接口或PCIe插槽适配,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如Windows Server、Linux系列)的驱动安装;
2.11.6.4 数量要求:1块。
2.11.7 图形处理器(GPU)
2.11.7.1 型号规格:需为采用GDDR6及以上GPU,显存容量不低于96GB;
2.11.7.2 性能要求:支持CUDA核心加速、光线追踪等功能,适配AI训练、图形渲染等高性能计算场景;
2.11.7.3 兼容性:需与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PCIe 5.0x16插槽适配,支持多GPU协同工作(本次采购6块,需确保6块GPU同时运行无资源冲突);
2.11.7.4 散热要求:需适配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散热系统,提供GPU专用散热附件(如散热片、风扇),避免高温导致性能降频;
2.11.7.5 数量要求:6块(需提供GPU与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CPU、内存的兼容性认证文件,确保驱动安装与功能调用正常)。
2.11.8 操作系统
2.11.8.1 系统类型:需提供1套操作系统,支持Linux系列(如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Red Hat Enterprise Linux、Ubuntu)及Windows系列(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11.8.2 授权要求:需为官方正版授权,确保系统安全性与后续更新服务;
2.11.8.3 兼容性:需与本次采购的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2整机、CPU、GPU、网卡等所有硬件组件完全兼容,支持驱动正常安装与系统稳定启动;
2.11.8.4 数量要求:1套。
2.11.9 网格接口模块
2.11.9.1 自主前处理软件QMESH接口:
2.11.9.1.1 几何模型数据输入:需至少支持.STL、.STEP、.IGES、.qcd格式,确保与主流CAD软件模型兼容;
2.11.9.1.2 几何模型数据输出:需至少支持.STEP、.IGS格式,便于模型二次编辑;
2.11.9.1.3 网格文件输出:需至少支持.qmh、.CGNS、.qfx、.msh格式,适配后续求解与第三方软件交互。
2.12 能量管理系统
2.12.1 能量管理控制器(1台)
2.12.1.1 CPU:核心数不低于6核;
2.12.1.2 主频:不低于1.9GHz;
2.12.1.3 内存容量:不低于16GB;
2.12.1.4 硬盘容量:不低于1TB;
2.12.1.5 网卡数量:不低于3块;
2.12.1.6 网卡速率:支持100/1000 Mbit/s自适应;
2.12.2 显示及输入设备(1套)
2.12.2.1 显示器:尺寸不小于27英寸,屏幕比例为16:9,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
2.12.2.2 配套附件:需包含鼠标、键盘(有线/无线均可,无线需支持≥10米传输距离)及适配电源适配器,确保与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兼容。
2.12.3 微网控制装置(1台)
2.12.3.1 硬件配置:需采用嵌入式多核CPU,内存容量不低于1GB;支持不少于10路以太网接口、12路RS485通讯接口;
▲2.12.3.2 测频功能:频率采样需采用硬件实时测频方式,且该测频模块需集成于微网控制装置本体;测频精度不大于0.003Hz;
★2.12.3.3 装置规格:需为19英寸4U嵌入式结构,适配标准机柜安装,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20。
2.12.3.4装置对应的编程软件须具备支持用户自行编程与控制策略逻辑组态的功能。配套的逻辑编程软件需为自主可控自研系统。
2.12.4 监控软件(1套,与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微网控制装置配套)
2.12.4.1 数据采集与告警:需支持光伏系统、储能系统、风电系统的运行参数(如功率、电压、电流、SOC等)采集,及设备故障(如设备离线等)告警功能,告警信息需包含故障类型、发生时间等要素;
2.12.4.2 曲线查询:需支持实时曲线(更新频率不低于1秒/次)及历史曲线(时间跨度可自定义,最小粒度不大于1分钟)调用查询,曲线可导出为Excel格式;
2.12.4.3 权限管理:须具备多级权限管理功能(至少包含管理员、操作员、查看员三级),支持权限自定义分配(如数据查看、参数设置、操作控制等权限),且操作日志需留存操作人员、操作内容、操作时间;
2.12.4.4 本地存储:需支持采集信息的本地存储功能,存储时长不低于6个月,存储数据可通过手动/自动备份至外接存储设备;
2.12.5 网络交换机(1台)
2.12.5.1 端口配置:电口数量不低于24个,光口数量不低于4个;
2.12.5.2 安装方式:需为19英寸机架式安装结构,适配系统机柜;
2.12.5.3 接线方式:采用前显示、后接线设计,便于运维操作与布线管理;
2.12.5.4 性能要求:支持IEEE 802.3标准,背板带宽不低于56Gbps,包转发率不低于36Mpps,支持VLAN划分、QoS优先级设置。
2.12.6 其他辅材(1批)
需包含现场网络连接所需的所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铜芯电缆(符合GB/T12706标准)、通讯线(RS485专用屏蔽线,阻抗不大于120Ω)、接地线(截面积不小于16mm2铜缆)、尾纤(单模/多模适配网络交换机光口,长度按需配置),所有辅材需提供产品合格证,且性能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2.12.7 机柜(1个)
2.12.7.1 外形尺寸:长不大于2260mm,宽不大于800mm,高不大于600mm;
2.12.7.2 结构要求:采用冷轧钢板材质,厚度不低于1.2mm,具备通风散热孔、设备固定导轨、接地端子,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20,支持前门钢化玻璃观察窗。
2.12.8 防逆流保护柜
2.12.8.1 防逆流保护装置(1台)
2.12.8.1.1 电流动作值误差:不超过±2.5%或不超过0.01In(In为额定电流);
2.12.8.1.2 电压动作值误差:不超过±2.5%或不超过0.1V;
2.12.8.1.3 差动动作值误差:不超过±2.5%或不超过0.01In;
2.12.8.1.4 频率动作值误差:不超过±0.02Hz;
2.12.8.1.5 频率变化率误差:不超过±0.5Hz/s;
2.12.8.1.6 延时段动作值平均误差:不超过±40ms或1.0%;
▲2.12.8.1.7 事件记录分辨率:不大于1ms;
2.12.8.1.8 功能要求:具备防逆流控制、过流保护、低频减载保护功能,支持与能量管理系统通讯(RS485/Ethernet接口),可上传保护动作记录。
2.12.9 机柜(1个)
2.12.9.1 外形尺寸:长不大于2260mm,宽不大于800mm,高不大于600mm;
2.12.9.2 结构要求:与能量管理系统机柜材质、防护等级一致,具备设备安装空间、布线槽、通风散热结构,适配防逆流保护装置安装,且预留与400V开关柜的连接接口。
2.12.10 400V开关柜
2.12.10.1 低压抽出式开关柜(1套)
2.12.10.1.1 柜型:需为MNS型低压抽出式开关柜,符合GB/T7251.1标准;
2.12.10.1.2 额定电压:0.38kV;
2.12.10.1.3 最高工作电压:0.44kV;
2.12.10.1.4 额定绝缘电压:0.66kV;
2.12.10.1.5 主母线额定电流:1250A;
2.12.10.1.6 分支母线额定电流:1250A;
2.12.10.1.7 额定频率:50Hz;
2.12.10.1.8 额定短时耐受电流:50kA/1S;
2.12.10.1.9 额定峰值耐受电流:105kA;
2.12.10.1.10 1min工频耐压电压:主电路不低于2.5kV,辅助电路不低于2kV;
2.12.10.1.11 控制回路电源:支持AC220V/DC220V双电源适配;
2.12.10.1.12 柜体外壳防护等级:不低于IP40;
2.12.10.1.13 母线配置:采用三相五线制(L1、L2、L3、N、PE),母线连接需采用螺栓紧固,接触可靠。
2.12.10.2 框架断路器(1台)
2.12.10.2.1 额定电压:380V;
2.12.10.2.2 分断电流(有效值):不低于50kA;
2.12.10.2.3 接通电流(峰值):不低于65kA;
2.12.10.2.4过电流脱扣器额定电流:按招标配置接线图要求执行;
2.12.10.2.5 最长开断时间:不大于25ms;
2.12.10.2.6最长合闸时间:不大于70ms;
2.12.10.2.7 辅助开关:最大支持4开4闭(TOC型);
2.12.10.2.8 断路器重量:不高于35kg;
2.12.10.2.9 额定绝缘电压:800V;
2.12.10.3 电流互感器(0.4kV)
2.12.10.3.1 变比:按图纸设计要求执行;
▲2.12.10.3.2 测量用CT精度:不低于0.5级;
▲2.12.10.3.3 计量用CT精度:不低于0.2级;
2.13 气候系统-屋顶
2.13.1 核心功能要求
2.13.1.1 数据采集与记录功能:设备需支持多通道同时采集数据,并具备数据自动显示及记录功能,确保监测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数据全流程留存。
2.13.1.2 户外适应性能:设备机箱需采用专业防水结构设计,满足长期室外放置使用需求,可抵御户外雨水、潮湿等环境影响,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2.13.1.3 安装灵活性要求:配备可拆卸便携支架,支架需支持多场景安装,可根据监测需求灵活调整设备放置位置,提升监测覆盖范围与便利性。
2.13.1.4 存储周期与运行能力:数据存储周期需支持1~60分钟任意设置,且设备须具备长时间连续运行能力,无频繁停机或数据中断问题。
2.13.1.5 供电要求:设备供电电源需满足AC220V、50Hz标准,适配常规市电供电场景,确保供电稳定性与兼容性。
▲2.13.1.6 通讯传输要求:需同时支持RS232有线通讯与GPRS无线远程传输两种方式,实现数据本地导出与远程实时传输,保障数据传输的多样性与可靠性。
2.13.1.7 存储周期补充要求:数据存储周期需与本条款第4项保持一致,支持1~60分钟灵活设置,确保参数统一性。
2.13.1.8 存储容量要求:设备内置存储空间需满足至少8000组监测数据存储需求,避免因存储容量不足导致数据丢失。
2.13.1.9 接口规格要求:配备标准五芯防水插口,接口须具备防水密封性能,防止户外雨水渗入影响设备连接稳定性,且需兼容行业通用连接标准。
2.13.2 传感器技术参数要求
2.13.2.1 温度监测要求:温度测量范围需覆盖-30℃~70℃,测量精度需达到±0.5℃,确保不同环境温度下数据准确性。
2.13.2.2 湿度监测要求:湿度测量范围需覆盖0~100%RH,测量精度需达到±3%RH,满足高湿、低湿等极端湿度环境下的监测需求。
2.13.2.3 气压监测要求:气压测量范围需覆盖500~1100mbar,测量精度需小于1mbar,保障气压数据的精准性。
2.13.2.4 风向监测要求:风向测量需支持16个方向(覆盖360°),测量精度需达到±5%,确保风向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13.2.5 风速监测要求:风速测量范围需覆盖0~30m/s,启动风力需≤0.5m/s,测量精度需达到±1m/s,满足低风速到中高风速场景的监测需求。
2.13.2.6 雨量监测要求:承雨口径需为不小于φ160mm,雨量测量范围需≤8mm/min,雨量分辨率需达到0.5mm,测量误差需≤±4%。
2.13.3 采集箱与软件功能要求
2.13.3.1 采集箱功能要求:采集箱需由防水箱、采集器及外设构成;传感器与机箱的连接需采用航插接口,保障连接稳定性;防水箱需配备单独防雨罩。
★2.13.3.2 网络传输与扩展要求:需支持不低于4G传输的物联网卡(且兼容3G、2G网络全频段),实现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供监视;需提供TCP通讯协议,支持与第三方平台对接;须具备LED屏显示数据扩展能力,可根据需求加装LED屏展示实时数据。
★2.13.3.3 远程控制与采集频率要求:需支持远程OTA(空中下载技术)下发采集策略,实现设备功能扩展与参数调整;数据采集频率需支持秒级别调节,最高采集频率需≤20s/次,最低采集频率需≥60000s/次,满足不同监测场景的频率需求。
★2.13.3.4 分析软件功能要求:配套分析软件须具备数据统计与可视化功能,可显示测试时间范围内的最大数据值、最小数据值、平均数据值,并支持生成历史数据曲线,便于数据趋势分析与追溯。
2.13.4 设备配置要求
2.13.4.1标配清单要求:组件性能需符合本技术参数要求,需至少包含以下标配组件:室外防水主机;风速风向传感器;雨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太阳辐射传感器;固定支架;GPRS模块。
2.14 监控系统
2.14.1 设备配置数量要求
2.14.1.1 屋顶光伏视频监控系统:至少配置7台监控设备,需实现对屋顶光伏阵列、逆变器、汇流箱等关键区域的全覆盖监控,确保无监控盲区,保障光伏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可视。
2.14.1.2 车棚视频监控系统:至少配置2台监控设备,需覆盖车棚光伏组件、充电设施及人员活动核心区域,兼顾设备监控与安全防范需求。
2.14.1.3 风力发电视频监控系统:至少配置2台监控设备,需覆盖风机叶片、机舱、塔架及周边安全区域,确保风机运行状态监测与周边环境安全管控无遗漏。
2.14.2 设备核心技术参数要求
2.14.2.1 靶面尺寸与分辨率:设备靶面尺寸需为1/2.8英寸,最大分辨率需达到2560×1440。
2.14.2.2 镜头参数:镜头光学变倍需大于23倍,最大焦距不小于135.7mm,报告中需清晰体现镜头变倍与焦距检测数据,确保满足远距离监控细节查看需求。
2.14.2.3 低照度性能:在补光灯关闭条件下,设备彩色模式最低照度需≤0.005 lx,黑白模式最低照度需≤0.001 lx,确保设备在弱光、无补光环境下仍能获取清晰监控图像,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
2.14.2.4 云台转动性能:设备需支持水平0°~360°连续旋转,垂直方向支持-15°~90°转动,确保监控区域无死角,可全面覆盖目标监控范围。
2.14.2.5 预置位与巡航功能:设备须具备不少于300个预置位,可设置不少于8条巡航路径,每条巡航路径可添加不少于16个预置点;在浏览器操作界面中需设有一键巡航控制按钮,支持一键启动巡航功能。
2.14.2.6 补光功能:
2.14.2.6.1 红外灯补光:开启红外灯补光后,设备需能识别距离最远可达距离150m处人体(最小可达1.7m×0.5m)轮廓;
2.14.2.6.2 白光补光:开启白光补光后,设备需能识别最远可达距离30m处人体(最小可达1.7m×0.5m)轮廓;确保夜间监控效果。
▲2.14.2.7 抓拍功能:设备需至少支持快速抓拍与优选抓拍2种模式,具备抓拍图片去重功能,且最多可同时检测5个目标。
▲2.14.2.8 警戒功能:设备需至少内置2个扬声器,扬声器需能随球机视频图像及补光灯实现水平0°~360°同步转动;在距离设备100m处,警戒音声压级需不小于60dB,且警戒音播放内容需支持可选。
▲2.14.2.9 报警提示功能:设备需能对最远可达150m处人员进行报警提示,且在夜晚无光照环境下,正向人员需能清晰地看到报警灯闪烁。
2.14.2.10 接口与供电:设备接口配置需至少满足:1个RJ45网络接口、1路音频输入、1路音频输出、2路报警输入、1路报警输出、1个SD卡槽;供电方式需采用AC220V转DC12V电源适配器供电。
2.14.2.11 高低温稳定性:设备须具备高低温适应性能,在温度60±5℃和-30±5℃环境下持续运行2小时,试验期间及试验后设备需能正常工作,无死机、功能失效、图像质量下降等问题。
2.14.2.12 防护等级:设备防护等级需符合GB/T4208-2017中不小于IP66等级要求,确保设备在室外雨雪、沙尘等恶劣环境下不受损坏,保障长期可靠运行。
2.15 10kW光伏模拟器
2.15.1 设备核心功能参数要求
★2.15.1.1 光伏特性模拟:所投设备须有效模拟光伏电池板各类特性,确保模拟效果与实际光伏电池板特性的一致性;
★2.15.1.2 I-V曲线模拟:须支持不同光照强度、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I-V曲线模拟,曲线精度应匹配实际测试需求;
★2.15.1.3 MPPT测试:须具备静态、动态两种模式下的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性能测试功能,测试数据需可实时采集与导出;
★2.15.1.4 输出模式:须具备恒功率输出模式,且直流输出端应可模拟不同类型太阳能电池阵列(串联/并联/串并联混合阵列)的输出特性;
★2.15.1.5 工况模拟:须支持模拟不同辐照度突变、温度渐变、云层局部遮挡等工况下的I-V曲线及P-V曲线变化特性;
★2.15.1.6 阻抗检测:须具备阻抗检测采集功能;
★2.15.1.7 谐波扰动:须内置高精度直流输出谐波扰动注入模块,模块功能须满足直流侧被测设备的谐波扰动稳定性测试需求。
2.15.2 直流输出参数要求
★2.15.2.1 电压范围:须满足24~2500VDC输出;
2.15.2.2 电流范围:须满足0~60A输出;
2.15.2.3 工作模式:须支持光伏电源模拟器模式,可模拟光伏Ⅳ输出特性;
2.15.2.4 连续运行时长:单次连续不间断运行时长不得低于1000小时,确保长期稳定工作;
2.15.2.5 电流精度:须满足0.2%FS+5dgt(FS为满量程,dgt为显示分辨率单位);
2.15.2.6 电流分辨率:须不低于0.1A;
2.15.2.7 电压精度:须满足0.1%FS+5dgt;
2.15.2.8 电压分辨率:须不低于0.1V;
2.15.2.9 附加功能:须内置EMC滤波装置。
2.15.3 交流输入参数要求
2.15.3.1 相数:须采用三相五线制输入;
2.15.3.2 输入电压范围:须支持380V±15%(交流)输入,兼容电网电压波动;
2.15.3.3 频率范围:须支持50Hz±5%频率输入,兼容电网频率波动;
2.15.3.4 功率因数:额定工况下功率因数应大于0.99;
2.15.3.5 供电电压:谐波扰动模块须支持400Vac、50Hz供电。
2.15.4 通讯与操作参数要求
2.15.4.1 人机交互:须配备触摸屏以支持本地操作,且应兼容上位机控制功能,满足远程操作与数据监控需求;
2.15.4.2 外部通讯:须支持RS485、CAN两种通讯接口,且需提供完整通讯协议文档,确保与采购人现有监控系统兼容;
2.15.4.3 数据导出:阻抗扫描数据须支持Excel、CSV格式导出,导出数据需包含完整测试参数与时间戳。
2.15.5 保护功能参数要求
2.15.5.1 交流输入保护:交流输入侧应具备过压、欠压、过频、欠频、过流、过热、缺相保护功能,保护阈值可按需设置,且触发保护后需有明确报警信号;
2.15.5.2 直流输出保护:直流输出侧应具备过压、过流、短路、过热、防反接保护功能,短路保护需支持自恢复(或手动恢复),防反接保护需避免设备损坏。
2.15.6 环境适应参数要求
2.15.6.1 防护等级:设备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20,满足室内安装使用需求;
2.15.6.2 冷却方式:须采用风冷冷却,散热效率需满足1000小时连续运行时的温度控制要求(设备核心部件温度不超过额定工作温度上限);
2.15.6.3 电气隔离:须采用高频隔离设计,确保输入与输出端电气安全隔离,隔离耐压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2.15.6.4 工作环境温度:须支持-20℃~+45℃环境温度下正常工作;
2.15.6.5 工作环境相对湿度:须支持10%~90%(非凝结状态)环境湿度下正常工作;
2.15.6.6 运行噪声:距离设备1m处测量的运行噪声应小于75dB,符合现场环境噪音控制要求。
2.15.7 阻抗检测与谐波扰动专项参数要求
2.15.7.1 电压输入范围:须支持24V至2500V输入检测;
2.15.7.2 电压采样通道数:电压采样通道数不得少于3通道;
2.15.7.3 共模耐压最大值:共模耐压最大值须达到2500V;
2.15.7.4 电流输入范围:须支持-60A至+60A输入检测;
2.15.7.5 电流采样通道数:电流采样通道数须为6通道;
2.15.7.6 谐波电流范围:须支持0至60Aac谐波电流输出;
2.15.7.7 谐波电流精度:谐波电流精度须满足0.2%FS;
2.15.7.8 谐波显示分辨率:谐波显示分辨率须不低于0.01Aac;
2.15.7.9 谐波频率范围:须支持10Hz至1500Hz谐波频率输出;
2.15.7.10谐波频率精度:谐波频率精度须满足0.1%FS;
2.15.7.11采样精度:所有采样通道的采样精度不得低于24位(含24位);
2.15.7.12 采样率:最大采样率须达到100kHz,确保高速数据采集需求。
2.16光伏逆变器
2.16.1 设备核心技术要求
★2.16.1.1 额定功率:所投设备额定功率须不低于10kW,且额定工况下输出功率需稳定达到10kW;
2.16.1.2 转换效率:须具备高转换效率,最大转换效率不得低于98.2%,确保能量转换损耗可控;
★2.16.1.3 工作电压:须具备较宽工作电压范围,且支持2500V高电压工作能力,具体MPPT电压范围须满足160V~2500V;
★2.16.1.4 防护等级:须具备不低于IP65的防护等级,且耐腐蚀等级不低于C5级,可适应高温、高湿、腐蚀性环境,确保户外长期稳定运行;
2.16.1.5 防雷设计:须具备完善的防雷设计,可主动识别并消除雷击隐患,避免雷击对设备造成损坏;
2.16.2 直流输入参数要求
★2.16.2.1 MPPT电压范围:须满足160V~2500V直流输入电压范围;
2.16.2.2 最大输入电流:须支持不低于40A的直流最大输入电流;
2.16.2.3 MPPT数量:须配置不少于2路独立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块,实现不同光伏组串的精准跟踪;
2.16.2.4 每路最大输入电流:单路MPPT须支持不低于20A的最大输入电流。
2.16.3 交流输出参数要求
2.16.3.1 额定输出功率:须满足10kW交流额定输出功率,且额定工况下输出功率波动不超过±2%;
2.16.3.2 额定电网电压:须适配3/N/PE(三相三线+零线+地线)的电网电压制式;
2.16.3.3 电网电压范围:须支持156V~300V(相电压)的交流电网电压范围,兼容电网电压波动;
2.16.3.4 额定电网频率:须适配50Hz的额定电网频率,频率允许偏差±0.5Hz;
2.16.3.5 相数:须采用三相五线制交流输出,符合电网接入规范;
2.16.3.6 总电流波形畸变率:额定功率工况下,交流输出总电流波形畸变率须小于3%,确保输出电能质量;
2.16.3.7 功率因数:额定工况下,功率因数须大于0.99,减少无功损耗;
2.16.3.8 转换效率:最大转换效率须不低于98.2%,额定功率下转换效率不低于97.8%。
2.16.4 通讯参数要求
2.16.4.1 通讯接口:须配备RS485通讯接口,支持数据双向传输;
2.16.4.2 通讯稳定性:通讯速率须支持9600bps-115200bps可调,且连续运行时通讯中断时间单次不超过1s,年平均通讯故障率不高于0.1%;
2.16.4.3 协议支持:须提供标准通讯协议文档(如Modbus-RTU协议),确保可与采购人现有海康威视监控系统兼容对接。
2.16.5 保护功能参数要求
2.16.5.1 直流侧保护:须具备直流反接保护功能(反接时无损坏且不输出)、直流过流保护(过流阈值可设,触发后快速切断),并配置独立直流开关(支持手动分合闸);
2.16.5.2 交流侧保护:须具备交流短路保护(短路响应时间不超过10ms)、交流过压/欠压保护(保护阈值适配电网电压范围);
2.16.5.3 安全防护:须具备漏电流保护功能(漏电流阈值不大于30mA,触发响应时间不超过0.1s)、孤岛保护功能(满足GB/T19939-2020标准要求)、浪涌保护功能(交流侧浪涌防护等级不低于6kV,直流侧不低于4kV)。
2.16.6 环境与结构参数要求
2.16.6.1 防护等级:须满足不低于IP65防护等级,且外壳材质须具备抗紫外线老化能力(老化测试后外观无开裂、变色);
2.16.6.2 隔离方式:须采用无变压器隔离方式,减少设备体积与重量;
2.16.6.3 电气隔离:须具备高频电气隔离设计,输入与输出端隔离耐压不低于2500Vdc;
2.16.6.4 环境温度适应:须支持-20℃~+55℃的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且在极端温度(-20℃、+55℃)下,输出功率衰减不超过5%;
2.16.6.5 冷却方式:须采用自然散热方式,无风扇设计(避免风扇故障导致设备停机),且在额定功率下,设备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70℃。
2.17直驱式风电模拟装置
2.17.1 核心技术要求
★2.17.1.1 设备架构:所投设备须采用风力机和永磁多极同步发电机直接耦合方案,无中间齿轮箱设计;
★2.17.1.2 风力机模拟:须采用矢量变频器和三相异步调速电机组合方案,精准模拟实际风力机的运行特性;
★2.17.1.3 传动方式:须采用三相异步调速电机通过联轴器直接带动永磁直驱发电机发电,传动效率不低于98%;
★2.17.1.4 整流环节:发电机定子输出须连接可控整流器,将三相交流电整流为稳定直流电,整流效率不低于97%;
★2.17.1.5 逆变并网:并网逆变器直流输入端须与可控整流器直流输出端连接,能将直流电逆变为符合并网要求的三相交流电并馈入主网,逆变效率不低于96%;
★2.17.1.6 三相异步电机:额定功率须不小于7.5kW;
★2.17.1.7 三相永磁发电机:额定功率须不小于5.5kW;
★2.17.1.8 矢量变频器:额定功率须不小于7.5kW;
★2.17.1.9 风机背靠背整流逆变柜:额定功率须不小于5kW,整流逆变一体化设计。
2.17.2 系统组成与功能要求
2.17.2.1 系统化组成:
须采用电机对拖方式设计,具体结构为:前级通过变频器控制异步电动机模拟风轮机特性;后级永磁同步发电机发出的电能通过变流器实现平滑并网,系统整体能量转换效率不低于85%(额定工况下)。
2.17.2.2 系统功能:
2.17.2.2.1 须能模拟真实风力发电机在不同风速下的发电状态与运行特性,风速模拟范围不小于3~25m/s;
2.17.2.2.2 须能完整模拟真实风力发电机的启动、停止、运行及并网全过程,各过程响应时间不超过10s;
2.17.2.2.3 须能模拟真实风力发电机与电网、分布式电源的互动运行状态,支持自启动/停机逻辑验证;
2.17.2.2.4 须配备模拟主控系统,支持远程控制与就地控制两种模式,可实现启停操作、参数设置与状态监控;
2.17.2.2.5 须具备完善的测量系统,能实时记录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关键电气参数,支持图形化显示与离线数据分析功能;
2.17.2.2.6 须包含并网开关,支持空载并网操作,并网冲击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1.5倍。
2.17.3 驱动电机参数要求
2.17.3.1 中心高度:须为不高于140mm;
2.17.3.2 工作制:须满足S1连续工作制;
2.17.3.3 额定功率:须为7~8kW;
2.17.3.4 额定电压:须为380V;
2.17.3.5 额定转速:须为不低于1700rpm;
2.17.3.6 恒转矩范围:须覆盖0~1776rpm;
2.17.3.7 恒功率范围:须覆盖1776~2000rpm;
2.17.3.8 转速调节范围:须支持0-2000rpm无级调速;
2.17.3.9 极数:须为不少于4个;
2.17.3.10 额定频率:须为不低于55Hz;
2.17.3.11 额定电流:须为14~18A;
2.17.3.12 启动方式:须支持变频启动,启动电流不超过额定电流的1.2倍;
2.17.3.13 绝缘等级:须达到F级;
2.17.3.14 冷却方式:须采用IC461强迫风冷,散热能力满足满负荷运行需求;
2.17.3.15 结构类型:须为IMB3;
2.17.3.16 防护等级:须不小于IP44;
2.17.3.17 噪声要求:全频率工作范围内,噪声须≤85dB(距离设备1m处测量)。
2.17.4 发电机参数要求
2.17.4.1 额定功率:须为不低于5kW;
2.17.4.2 额定电流:须为8~10A;
2.17.4.3 额定电压:须为380V;
2.17.4.4 调速范围:须支持0-1500r/min;
2.17.4.5 编码器:须配备2000线线性驱动输出编码器,位置反馈精度不低于0.1°;
2.17.4.6 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21。
2.17.5 变频器及变流器参数要求
2.17.5.1 变频器需配置驱动器
2.17.5.2 输入电压:须支持AC 3PH 380V(-15%)~440V(+10%);
2.17.5.3 输入电流:须≥25A;
2.17.5.4 输入频率:允许范围47.5~51.5Hz;
2.17.5.5 输出电压:0~输入电压连续可调;
2.17.5.6 输出电流:须≥18.5A;
2.17.5.7 输出功率:须为不低于7kW;
2.17.5.8 输出频率:0~150Hz可调;
2.17.5.9 控制方式:须采用PG矢量控制;
2.17.5.10 适配电机类型:三相异步电机;
2.17.5.11 速度控制精度:须达到±0.2%;
2.17.5.12 速度波动:须≤±0.3%;
2.17.5.13 转矩响应:须<20ms;
2.17.5.14 转矩控制精度:须≤10%;
2.17.5.15 起动转矩:异步机在PG矢量控制模式下,2.5Hz时须达到150%额定转矩;
2.17.5.16 过载能力:150%额定电流持续1分钟,180%额定电流持续10秒,200%额定电流持续1秒;
2.17.5.17 频率设定方式:支持外部通讯设定,且可通过程序修改;
2.17.5.18 自动电压调整:当电网电压变化时,须能自动保持输出电压恒定;
2.17.5.19 故障保护:须具备过流、过压、欠压、过温、缺相、过载等完整保护功能;
2.17.5.20 转速追踪再起动:须具备对旋转中电机的无冲击平滑起动功能;
2.17.5.21 端子模拟量输入分辨率:≤20mV;
2.17.5.22 端子开关量输入分辨率:须≤2ms;
2.17.5.23 IO接口:模拟输入≥2路(AI1、AI2)0~10V/0~20mA,1路(AI3)-10~10V;模拟输出≥2路(AO1、AO2)0~10V/0~20mA;
2.17.5.24 IO接口:数字输入≥8路普通输入(最大频率1kHz,内部阻抗3.3kΩ)+1路高速输入(最大频率20kHz);数字输出≥1路高速脉冲输出(最大频率20kHz)+1路Y端子开路集电极输出;继电器输出≥2路可编程(触点容量3A/AC250V,1A/DC30V);
2.17.5.25 EMC滤波器:须内置C3滤波器;
2.17.5.26 制动方式:须支持电阻制动;
2.17.5.27 运行环境温度:-5~40℃(40℃以上需降额使用,提供降额曲线);
2.17.5.28 平均无故障时间:在25℃环境温度下,须≥2年;
2.17.5.29 防护等级:须不小于IP20;
2.17.5.30 冷却方式:须采用强制风冷。
2.18 10kW回馈式储能模拟器
2.18.1 核心技术要求
★2.18.1.1 控制与功率架构:所投设备须采用全数字高性能DSP+FPGA控制方案,配置可靠功率器件;
★2.18.1.2 能量特性:须具备四象限运行特性,支持能量双向流动且实现无缝切换;在负载或放电模式下,吸收的能量须100%全部回馈电网,能量回馈效率不低于95%;
★2.18.1.3 工作模式:须具备电压源、电流源、电池模拟、负载四种工作模式,且模式切换响应时间不超过10ms;
★2.18.1.4 电磁兼容:须满足工业级电磁兼容标准要求,且可选择满足国家军用标准(提供兼容标准清单及检测报告);
2.18.1.5 电池模拟模式:须具备完善的电池模拟功能,具体要求如下:
★2.18.1.5.1 可设置多种电池类型及特征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类型、电压、安时数、SOC、串并联数、温度等);
★2.18.1.5.2 支持按客户需求自定义模型输出(如超级电容等);
★2.18.1.5.3 可动态模拟电池在不同充放电倍率电流下的电压、内阻、SOC变化状态,模拟误差不超过5%;
★2.18.1.6 阻抗检测:须具备阻抗检测采集功能;
★2.18.1.7 阻抗扫描功能:须配备高精度直流输出谐波扰动注入模块,用于测试直流侧被测设备的谐波扰动稳定性。
2.18.2 直流输出参数要求
★2.18.2.1 电压范围:须满足24-2500VDC输出,连续可调;
2.18.2.2 电流范围:须支持0-60A输出;
2.18.2.3 工作模式:须支持CC(恒流)、CV(恒压)、CP(恒功率)、CR(恒阻)及电池模拟模式;
2.18.2.4 连续运行时长:单次连续不间断运行时长须不小于1000小时;
2.18.2.5 电流精度:须满足0.1%FS+5dgt(FS为满量程,dgt为显示分辨率单位);
2.18.2.6 电流分辨率:须不低于0.1A;
2.18.2.7 电压精度:须满足0.1%FS+5dgt;
2.18.2.8 电压分辨率:须不低于0.1V;
2.18.2.9 功率精度:须满足0.2%FS+5dgt。
2.18.3 交流输入参数要求
2.18.3.1 回馈功率:能量回馈比例须达到100%(额定工况下);
2.18.3.2 电流失真:交流侧电流总谐波失真率(THD)须≤5%;
2.18.3.3 功率因数:额定工况下功率因数须>0.99;
2.18.3.4 EMC滤波装置:须内置EMC滤波装置;
2.18.3.5 输入电压范围:须支持380Vac±15%三相输入;
2.18.3.6 频率范围:须兼容50Hz±5%电网频率。
2.18.4 电池模拟专项参数要求
2.18.4.1 模拟类型:须支持锰酸锂、磷酸铁锂、钴酸锂、铅酸、镍氢等主流电池类型模拟;
2.18.4.2 参数设置:
2.18.4.2.1 可设置参数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类型、标称电压、安时数(Ah)、SOC初始值(0%~100%)、串联节数、并联组数、工作温度(-40℃~+85℃);
2.18.4.2.2 支持自定义模型输出(如超级电容),自定义参数须包括容量、内阻、充放电曲线等;
2.18.4.2.3 动态模拟功能:可实时模拟不同充放电倍率(0.1C~5C)下的电压变化、内阻变化(精度±10%)、SOC动态更新(精度±2%)。
2.18.5 通讯与操作参数要求
2.18.5.1 人机交互:须配备触摸屏(≥7英寸)支持本地操作,同时提供上位机软件支持远程控制与数据监控;
2.18.5.2 外部通讯:须支持CAN2.0、RS485、LAN三种通讯接口,通讯协议包括但不限于Modbus、TCP/IP(提供协议文档);
2.18.5.3 数据记录:须具备关键参数(电压、电流、功率、SOC等)实时记录功能,存储容量不低于16GB,支持数据导出(Excel/CSV格式)。
2.18.6 保护功能参数要求
2.18.6.1 交流侧保护:须具备过压、欠压、过频、欠频、过流、IGBT过热、缺相保护功能,保护阈值可设置,触发后响应时间≤100ms;
2.18.6.2 直流侧保护:须具备过压、IGBT过流、短路、IGBT过热、防反接保护功能,短路保护支持自恢复(或手动恢复),防反接保护无损坏风险。
2.18.7 硬件与环境参数要求
2.18.7.1 防护等级:须不小于IP20(室内使用);
2.18.7.2 冷却方式:须采用风冷冷却,散热能力满足1000小时连续运行需求;
2.18.7.3 电气隔离:须采用工频隔离设计,输入与输出端隔离耐压≥2500Vdc;
2.18.7.4 绝缘检测:须具备绝缘检测功能,绝缘电阻检测范围0-100MΩ,精度±5%;
2.18.7.5 环境温度适应:须支持-20℃~+45℃工作环境温度;
2.18.7.6 相对湿度适应:须支持10%~90%(非凝结)相对湿度环境;
2.18.7.7 运行噪声:距离设备1m处测量噪声须<75dB。
2.18.8 阻抗检测与谐波扰动专项参数要求
2.18.8.1 电压输入范围:须支持48V至2500V检测;
2.18.8.2 电压采样通道数:须不小于3通道;
2.18.8.3 共模耐压最大值:须达到2500V;
2.18.8.4 电流输入范围:须支持-60A至+60A检测;
2.18.8.5 电流采样通道数:须为6通道;
2.18.8.6 谐波电流范围:须支持0至60Aac输出;
2.18.8.7 谐波电流精度:须满足0.2%FS;
2.18.8.8 谐波显示分辨率:须不低于0.01Aac;
2.18.8.9 谐波频率范围:须支持10Hz至1500Hz输出;
2.18.8.10 谐波频率精度:须满足0.1%FS;
2.18.8.11 供电电压:谐波扰动模块须支持400Vac、50Hz供电;
2.18.8.12采样精度:所有采样通道精度须不低于24位(含24位);
2.18.8.13 采样率:最大采样率须达到100kHz。
2.19储能逆变器
2.19.1 核心技术要求
★2.19.1.1 并离网切换:所投设备须具备并离网无缝切换功能,切换时间不得超过10ms,确保切换过程中负载供电无中断;
2.19.1.2 三相不平衡输出:须支持100%三相不平衡输出能力,在并网及离网模式下均能稳定运行,不平衡度偏差不超过5%;
★2.19.1.3 防护等级:须具备不低于IP65的防护等级及C5级耐腐蚀等级,可耐受高温、高湿及腐蚀性环境;
2.19.1.4 防雷设计:须具备完善的防雷保护设计,交流侧防雷等级不低于20kA(8/20μs),直流侧不低于10kA(8/20μs),可有效消除雷击隐患;
2.19.2 直流输入参数要求
★2.19.2.1 MPPT电压范围:须满足150V~2500V直流输入电压范围,适配不同规模储能电池组;
2.19.2.2 最大输入电流:须支持不低于48A的直流最大输入电流;
2.19.2.3 MPPT数量:须配置不少于2路独立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块,支持不同电池组的独立控制;
2.19.2.4 每路最大输入电流:单路MPPT须支持不低于30A的最大输入电流。
2.19.3 交流输出参数要求
2.19.3.1 额定输出功率:须满足10kW交流额定输出功率,额定工况下输出功率波动不超过±2%;
2.19.3.2 接线方式:须采用3/N/PE(三相三线+零线+地线)接线方式;
2.19.3.3 电网电压:须适配AC380V额定电网电压(线电压);
2.19.3.4 额定电网频率:须支持50Hz额定电网频率,允许偏差±0.5Hz;
2.19.3.5 相数:须采用三相五线制交流输出,符合电网接入规范;
2.19.3.6 总电流波形畸变率:额定功率工况下,交流输出总电流波形畸变率须小于3%,确保电能质量达标;
2.19.3.7 功率因数:额定工况下,功率因数须大于0.99,减少无功损耗;
2.19.3.8 转换效率:最大转换效率须不低于98%,额定功率下效率不低于97.5%。
2.19.4 通讯参数要求
2.19.4.1 通讯接口:须同时配备RS485及CAN通讯接口,支持数据双向传输;
2.19.4.2 通讯协议:须支持Modbus-RTU(RS485)及CANopen(CAN)协议,提供完整协议文档;
2.19.4.3 通讯稳定性:连续运行时通讯中断时间单次不超过1s,年平均通讯故障率不高于0.1%。
2.19.5 保护功能参数要求
2.19.5.1 直流侧保护:须具备直流反接保护(反接时无损坏且不输出)、直流过流保护(过流阈值可设),并配置独立直流开关(支持手动分合闸);
2.19.5.2 交流侧保护:须具备交流短路保护(响应时间≤10ms)、交流过压/欠压保护(阈值适配电网电压范围);
2.19.5.3 安全防护:须具备漏电流保护(阈值≤30mA,响应时间≤0.1s)、浪涌保护(符合GB/T18802.1标准)。
2.19.6 环境与结构参数要求
2.19.6.1 防护等级:须不小于IP65防护等级;
2.19.6.2 隔离方式:须采用无变压器隔离设计,减少设备体积与重量;
2.19.6.3 电气隔离:须具备高频电气隔离,输入与输出端隔离耐压不低于2500Vdc;
2.19.6.4 环境温度适应:须支持-20℃~+55℃工作环境温度,极端温度下输出功率衰减不超过5%;
2.19.6.5 冷却方式:须采用自然散热方式(无风扇),额定功率下设备表面最高温度不超过70℃。
2.20 50kW回馈式电网模拟源
2.20.1 核心技术要求
★2.20.1.1 硬件核心:所投设备须采用技术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IGBT功率模块,投标人须提供模块型号、生产厂家及关键电气参数表(含耐压、电流、开关频率等);
2.20.1.2 散热方案:须采用风冷散热模式,具体为强制风冷设计,散热能力须满足设备满功率(50kW)连续运行时核心部件温度不超过额定工作温度上限;
2.20.1.3 能量特性:须支持能量双向流动,功率放大器吸收的能量须100%回馈至电网,能量回馈效率不低于95%(额定工况下);
2.20.1.4 输出电压定制:设备输出电压范围须支持定制,其中额定电压Un须为400V(L-L),且须允许1.5倍Un(即600V)的短时输出(持续时间不小于10s);
★2.20.1.5 控制架构:须采用高性能多核DSP+FPGA组合控制方案,满足功率放大器快速控制计算需求(控制周期不大于10μs),确保输出波形精度与动态响应速度;
★2.20.1.6 电网穿越功能:须具备新能源并网要求的高低电压穿越功能,具体包括高电压穿越、低电压穿越及高低电压故障连锁穿越功能,穿越性能须符合GB/T36995-2018等相关标准;
★2.20.1.7 电网模拟功能:须具备阻抗特性扫描功能、惯量响应测试功能、相位跳变适应性测试功能及弱电网模拟功能,各功能测试误差不超过5%;
2.20.1.8 保护功能:须具备完善的保护功能,包括但不限于过流保护、过压保护、过频保护、欠频保护、短路保护、接地故障保护、通信故障保护;
★2.20.1.9 谐波发生及采集:须具备高精度直流输出谐波扰动注入模块。
2.20.2 设备基础参数要求
2.20.2.1 设备额定功率:须满足50kW额定输出功率,额定工况下功率波动不超过±2%。
2.20.3 交流输入参数要求
2.20.3.1 相数:须采用3φ4W+PE(三相四线+地线)接线方式;
2.20.3.2 输入电压:须支持380Vac±15%输入,兼容电网电压波动;
2.20.3.3 输入频率:须支持50Hz±5%输入,兼容电网频率波动;
2.20.3.4 功率因数:额定工况下,输入功率因数须≥0.99,减少无功损耗。
2.20.4 交流输出参数要求
2.20.4.1 输出波形:须输出正弦波,波形失真度满足总谐波失真要求;
2.20.4.2 相数:须采用3相+N(三相带零线)输出方式;
2.20.4.3 电压范围:须支持0~400V(L-L)连续可调,且支持1.5倍额定电压(600V,L-L)短时输出(持续时间≥10s);
2.20.4.4 额定电流:须支持76A额定输出电流;
2.20.4.5 频率范围:须支持40.00~60.00Hz连续可调,调节步长0.01Hz;
2.20.4.6 总谐波失真:线性负载工况下,总谐波失真(THD)须≤3%。
2.20.5 功能要求
2.20.5.1 对外交互功能:须可接受RTLAB信号输入,同时支持模拟量、光纤口等通讯方式,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
2.20.5.2 带宽性能:须具备不小于4.5kHz的带宽,可与实时仿真器实现闭环测试,闭环响应时间不超过10ms;
2.20.5.3 上位机功能:须配备专用上位机软件,支持设备参数设置、状态监控、数据记录与导出(支持Excel/CSV格式)。
2.20.6 测量及显示参数要求
2.20.6.1 电压测量:
2.20.6.1.1 分辨率:须不低于0.1V;
2.20.6.1.2 测量精度:须≤±0.2%?FS+5dgt(FS为满量程,dgt为显示分辨率单位);
2.20.6.2 电流测量:
2.20.6.2.1 分辨率:须不低于0.1A;
2.20.6.2.2 测量精度:须≤±0.5%?FS+5dgt;
2.20.6.2.3 功率测量:分辨率须不低于0.1kW;
2.20.6.3 频率测量:
2.20.6.3.1 解析度:须不低于0.01Hz;
2.20.6.3.2 测量精度:须≤±0.1%?FS+5dgt;
2.20.6.3.3 显示方式:须配备LCD触摸屏,支持中文/英文切换,显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电压、电流、功率、频率、运行状态、故障信息。
2.20.7 安全防护参数要求
2.20.7.1 输出侧防护:须具备过压保护、过欠频保护、过流保护、驱动故障保护、短路保护、过温保护、过载保护、熔丝保护,保护触发响应时间≤100ms;
2.20.7.2 输入侧防护:须具备过欠压保护、过欠频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驱动故障保护、过温保护、熔丝保护;
2.20.7.3 耐压绝缘:输入与输出端之间、各带电部件与外壳之间的耐压绝缘性能须满足AC2500V、20mA/1分钟无击穿、无闪烁。
2.20.8 通讯参数要求
2.20.8.1 人机界面:须配备LCD触摸屏(≥7英寸),支持本地参数设置与状态查询;
2.20.8.2 通讯接口:
2.20.8.2.1 标配:RS485接口、CAN2.0B接口;
2.20.8.2.2 选配:LAN接口(需明确交付周期);
2.20.8.3 通讯协议:须支持Modbus-RTU(RS485)、CANopen(CAN2.0B)协议,提供完整协议文档,确保与采购人现有海康威视监控系统兼容。
2.20.9 环境与结构参数要求
2.20.9.1 防护等级:须不小于IP20(室内使用),外壳材质须具备防尘、防误触功能;
2.20.9.2 冷却方式:须采用强制风冷,风机运行噪声纳入设备整体噪声指标;
2.20.9.3 工作环境温度:须支持-20~40℃工作环境温度,40℃时功率降额不超过10%;
2.20.9.4 相对湿度:须支持10%~90%(非凝结)相对湿度环境;
2.20.9.5 运行噪声:距离设备1米处测量,运行噪声须<75dB;
2.20.9.6 海拔高度:须支持海拔≤2000m环境使用,超过2000m时须提供降额使用方案。
2.20.10 谐波发生及采集专项参数要求
2.20.10.1 电压输入范围:须支持700V至800VDC输入检测;
2.20.10.2 电压采样通道数:须不小于3通道;
2.20.10.3 共模耐压最大值:须达到1000V;
2.20.10.4 电流输入范围:须支持-80A至+80A输入检测;
2.20.10.5 电流采样通道数:须为单通道;
2.20.10.6 谐波电流范围:须支持0至80Aac谐波电流输出;
2.20.10.7 谐波电流精度:须满足0.2%FS;
2.20.10.8 谐波显示分辨率:须不低于0.01Aac;
2.20.10.9 谐波频率范围:须支持10Hz至1500Hz谐波频率输出;
2.20.10.10 谐波频率精度:须满足0.1%FS;
2.20.10.11 模块供电电压:谐波扰动模块须支持400Vac、50Hz供电;
2.20.10.12 采样精度:所有采样通道的采样精度须不低于24位(含24位);
2.20.10.13 采样率:最大采样率须达到100kHz,确保高频谐波信号采集准确性。
2.21 30kW回馈式可编程交流电子负载
2.21.1 核心技术要求
★2.21.1.1 运行模式:所投设备须实现恒阻模式、恒流模式、恒功率模式三种基础运行模式,模式切换响应时间不超过10ms,且切换过程无冲击电流;
★2.21.1.2 能量回馈:须具备100%能量回馈电网功能,回馈过程中能量损耗可控,额定工况下能量回馈效率不低于95%;
2.21.1.3 电磁兼容:须满足工业级电磁兼容标准(提供符合标准的检测报告,如GB/T17799系列),确保设备运行时不对周边设备产生电磁干扰;
★2.21.1.4 人机交互:须具备人机界面,且支持本地控制与远程控制两种方式,本地与远程控制切换无冲突;
★2.21.1.5 控制技术:须采用基于高速DSP器件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融合现代电力电子变换技术与先进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确保交流负载特性模拟精度(模拟误差不超过3%);
2.21.1.6 交互界面:须采用触摸屏作为交互式人机界面,界面支持中文/英文切换,可清晰显示实时运行数据(电压、电流、功率等)、故障数据及历史故障记录(至少存储100条),并支持参数设置、模式切换等操作;
2.21.1.7 通讯接口:须标配RS485、CAN两种通讯接口,接口协议公开,确保远程控制稳定性;
2.21.1.8 保护功能:须具备交流过压/欠压保护、过电流保护、过热保护、短路保护等完善的保护功能,保护触发后需有明确报警信号,且支持手动复位;
★2.21.1.9 谐波功能:须具备谐波发生及采集功能,内置高精度直流输出谐波扰动注入模块(用于测试直流侧被测设备谐波扰动稳定性)。
2.21.2 电网侧参数要求
2.21.2.1 相数:须采用3φ4W+PE(三相四线+地线)接线方式;
2.21.2.2 输入电压:须支持380Vac±10%输入,兼容电网电压波动;
2.21.2.3 输入频率:须支持50Hz±5%输入,兼容电网频率波动;
2.21.2.4 功率因数:额定工况下,电网侧输入功率因数须>0.9,减少无功损耗;
2.21.2.5 能量回馈:须实现100%能量回馈至电网,回馈电能质量需符合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要求。
2.21.3 用户侧参数要求
2.21.3.1 额定功率:须满足30kW额定负载功率,额定工况下功率控制精度不超过±2%;
2.21.3.2 额定电压:须适配AC380V/50Hz额定电压(线电压);
2.21.3.3 相数:须采用三相四线制输出(对应负载侧接线);
2.21.3.4 额定电流:须支持46A额定负载电流;
2.21.3.5 电压监测:
2.21.3.5.1 监测范围:须覆盖380V±10%;
2.21.3.5.2 监测精度:须≤±(1%FS+5dgt)(FS为满量程,dgt为显示分辨率单位);
2.21.3.5.3 分辨率:须不低于0.1V;
2.21.3.6 电流监测:
2.21.3.6.1 监测范围:须覆盖0A-15.2A;
2.21.3.6.2 监测精度:须≤±(1%FS+5dgt);
2.21.3.6.3 分辨率:须不低于0.1A;
2.21.3.6.4 谐波相位:须支持谐波相位设定功能,设定范围0°-360°,步长1°;
2.21.3.7 有功功率监测:
2.21.3.7.1 监测范围:须覆盖0-30kW;
2.21.3.7.2 监测精度:须≤±(1%FS+5dgt);
2.21.3.7.3 分辨率:须不低于0.1kW;
2.21.3.8 无功功率监测:
2.21.3.8.1 监测范围:须覆盖0-30kVar;
2.21.3.8.2 监测精度:须≤±(1%FS+5dgt);
2.21.3.8.3 分辨率:须不低于0.1kVar。
2.21.4 功能要求
2.21.4.1 对外交互:须可接受RTLAB信号输入,同时支持模拟量(如0-10V/4~20mA)、光纤口等通讯方式,实现与外部设备(如实时仿真器)的数据交互;
2.21.4.2 带宽性能:须具备不小于4.5kHz的带宽,可与实时仿真器进行闭环测试,闭环控制响应时间不超过10ms;
2.21.4.3 数据存储:须支持关键运行数据(电压、电流、功率、谐波参数等)存储,存储容量不低于8GB,数据保留时间不小于1年(断电后)。
2.21.5 通讯参数要求
2.21.5.1 通讯协议:须支持MODBUSRTU标准通讯协议,提供完整协议文档,确保与采购人现有监控系统兼容;
2.21.5.2 控制方式:
2.21.5.2.1 本地控制:须配备工业级触摸屏(≥7英寸,分辨率不低于800×480),支持参数设置、模式切换、状态查询;
2.21.5.2.2 远程控制:须支持RS485、CAN两种远程控制接口,远程控制距离(RS485)不小于1000m,通讯速率可调(9600bps-115200bps);
2.21.5.2.3 通讯稳定性:连续运行时,远程通讯中断时间单次不超过1s,年平均通讯故障率不高于0.1%。
2.21.6 保护功能参数要求
2.21.6.1 电网侧保护:须具备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频保护、欠频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过热保护;
2.21.6.2 用户侧保护:须具备过压保护、过流保护、过载保护(过载阈值110%~150%可调)、过热保护、短路保护;
2.21.6.3 保护响应:所有保护功能触发后,响应时间须≤100ms,且设备停机后需锁定状态,仅手动复位可重启。
2.21.7 环境与结构参数要求
2.21.7.1 防护等级:须不小于IP20(室内使用),外壳材质须具备防尘、防误触功能,表面处理工艺需防锈;
2.21.7.2 冷却方式:须采用强制风冷冷却,风机转速可根据设备温度自动调节,确保满功率运行时核心部件温度不超过70℃;
2.21.7.3 工作环境温度:须支持-20℃~45℃工作环境温度,极端温度下设备功率降额不超过10%(45℃时);
2.21.7.4 相对湿度:须支持10%~90%(非凝结状态)工作环境相对湿度;
2.21.7.5 运行噪声:距离设备1米处测量,运行噪声须<75dB(A计权);
2.21.7.6 安装方式:须支持落地式安装,提供安装固定孔位及尺寸图纸。
2.21.8 测量系统参数要求
2.21.8.1 测量精度:所有电参数(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每年校准误差漂移不超过0.5%FS;
2.21.8.2 采样率:电参数采样率须不低于10kHz,确保高频信号采集准确性;
2.21.8.3 显示更新:触摸屏显示数据更新频率不低于1次/秒,确保实时性。
2.21.9 谐波发生及采集专项参数要求
2.21.9.1 电压输入范围:须支持700V至800VDC输入检测;
2.21.9.2 电压采样通道数:须不小于3通道,通道间隔离度不低于100dB;
2.21.9.3 共模耐压最大值:须达到1000Vdc;
2.21.9.4 电流输入范围:须支持-1000A至+1000A输入检测;
2.21.9.5 电流采样通道数:须为单通道,采样带宽不小于1kHz;
2.21.9.6 谐波电流范围:须支持0至60Aac谐波电流输出,输出谐波次数1~50次可调;
2.21.9.7 谐波电流精度:须满足0.2%FS;
2.21.9.8 谐波显示分辨率:须不低于0.01Aac;
2.21.9.9 谐波频率范围:须支持10Hz至1500Hz谐波频率输出,频率调节步长0.1Hz;
2.21.9.10 谐波频率精度:须满足0.1%FS;
2.21.9.11 模块供电:谐波扰动模块须支持400Vac、50Hz供电;
2.21.9.12 采样精度:所有采样通道的采样精度须不低于24位(含24位);
2.21.9.13 采样率:最大采样率须达到100kHz,确保谐波信号采集完整性。
2.22燃气轮机发电模拟装置
2.22.1 核心技术要求
★2.22.1.1 运行过程模拟:所投设备须具备完整模拟燃气轮机/火电机的启动、停止、稳定运行全过程的功能,各过程时序与状态切换须符合实际机组运行逻辑(模拟误差不超过5%);
★2.22.1.2 工作模式:须具备热备、冷备两种工作模式,模式切换可通过本地或远程控制触发,切换响应时间不超过30s;
★2.22.1.3 连接方式:须支持两种使用场景——可直接独立连接负载运行,也可与微电网或配电网连接实现并网运行,并网时需满足电网接入的基本电能质量要求;
★2.22.1.4 控制系统操作:设备控制系统须支持远方控制与就地控制两种方式,两种方式下均能实现定值设置(如功率定值、转速定值)、参数配置(如保护阈值、通讯参数)等操作,且操作权限可分级管理;
2.22.1.5 数据处理功能:须具备以下数据相关功能:
★2.22.1.5.1 支持外部实时功率曲线导入与查询(导入格式支持Excel、CSV,查询时间范围不小于1个月);
★2.22.1.5.2 支持上位机历史数据(电压、电流、功率、转速等)导入与查询(存储容量不低于16GB,保留时间不小于6个月);
★2.22.1.5.3 具备当前输出功率的可视化实时曲线显示功能(曲线更新频率不低于1次/秒,支持缩放、截图);
★2.22.1.6 控制系统硬件:设备控制系统须配备高性能高速处理器,处理器主频不低于1GHz,确保控制指令响应时间不超过100ms,且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低于5000小时;
★2.22.1.7 通讯接口与规约:须具备以太网通信接口(≥1个,支持10/100Mbps自适应)和RS485接口(≥1个),并提供开放式MODBUS(TCP/RTU)通信规约(含完整规约文档),确保可无缝接入采购人现有海康威视监控系统或外部控制系统。
2.22.2 电网适配参数要求
2.22.2.1 电网电压适应范围:须支持380V±10%交流电压输入/输出,兼容电网电压波动;
2.22.2.2 电网频率适应范围:须支持47.5Hz~51.5Hz频率范围,可适配电网频率波动,且并网时输出频率与电网频率同步误差不超过±0.1Hz。
2.22.3 基本性能参数要求
2.22.3.1 额定功率:须满足10kW额定输出功率,额定工况下功率波动不超过±2%;
2.22.3.2 转换效率:额定功率工况下,设备整体转换效率须≥90%(输入电能与输出电能比值);
2.22.3.3 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同步发电机输出电压须支持0-380V连续可调,调节精度不低于±1%FS(FS为380V)。
2.22.4 驱动与发电部件参数要求
2.22.4.1 模拟风速拖动变频器:
2.22.4.1.1 额定容量:须不低于15kW;
2.22.4.1.2 输出频率范围:须支持0-50Hz连续可调,频率调节步长0.01Hz,频率控制精度±0.1%FS;
2.22.4.2 异步电机:
2.22.4.2.1 额定功率:须不低于15kW;
2.22.4.2.2 额定电压:须适配380V交流电压;
2.22.4.2.3 运行兼容性:须与拖动变频器匹配,支持0-50Hz频率下稳定运行;
2.22.4.3 同步发电机:
2.22.4.3.1 额定容量:须不低于10kW(与设备额定功率匹配);
2.22.4.3.2 额定转速:须为1500r/min,转速控制精度±1r/min;
2.22.4.3.3 输出特性:须能在0-380V电压范围内稳定输出,且输出电流波形畸变率(THD)≤5%(额定功率下)。
2.22.5 控制系统功能参数要求
2.22.5.1 定值与参数设置:须支持远方/就地设置功率定值(0-10kW可调)、转速定值(0-1500r/min可调)、保护阈值(如过压、过流阈值)等,设置参数可保存且断电不丢失;
2.22.5.2 状态监测:须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启动/停止/热备/冷备/并网/离网)、关键部件温度(电机、变频器)、电气参数(电压、电流、功率、频率),并在本地界面与远程监控端同步显示;
2.22.5.3 故障报警:须具备故障识别与报警功能,可识别的故障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过压、过流、过温、通讯故障、电机故障,报警方式包括本地声光报警与远程信号报警,同时存储故障记录(至少100条,含故障类型、时间、触发值)。
2.22.6 通讯参数要求
2.22.6.1 以太网接口:须支持TCP/IP协议,通讯速率10/100Mbps自适应,最大通讯距离100m(有线),支持多主站访问(至少同时接入3个监控主站);
2.22.6.2 RS485接口:须支持MODBUS-RTU协议,通讯速率9600bps-115200bps可调,最大通讯距离1000m(采用屏蔽线),支持1对多通讯(最多连接32个从设备);
2.22.6.3 数据传输:须能实时上传设备运行参数(采样间隔≤1s)、接收远程控制指令(指令响应时间≤100ms),数据传输误码率不高于10??。
2.22.7 环境适应参数要求
2.22.7.1 运行环境温度:须支持-20℃-45℃工作温度范围,在极端温度(-20℃、45℃)下,设备输出功率衰减不超过10%;
2.22.7.2 防护等级:设备整体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20(室内使用),关键电气部件(变频器、控制器)防护等级须不低于IP30;
2.22.7.3 冷却方式:须采用强制风冷或自然风冷方式,确保额定功率运行时关键部件(电机、变频器)温度不超过其额定工作温度上限(电机≤80℃,变频器≤60℃);
2.22.7.4 相对湿度:须支持10%~90%(非凝结状态)相对湿度环境,在高湿度环境(80%~90%)下无凝露、无电气故障。
2.23热负载模拟装置
2.23.1 核心技术要求
★2.23.1.1 电阻材质与制造:所投设备的电阻元件须采用不锈钢合金材质制造,确保耐高温、耐腐蚀及长期运行稳定性;
★2.23.1.2 控制方式:须具备按钮控制与开关切换两种本地控制方式,控制操作响应时间不超过1s,且控制状态可实时反馈;
★2.23.1.3 环境模拟功能:须具备模拟各类复杂工作环境的能力,可实现功率突加、突卸模拟(突加/突卸功率范围0~10kW,响应时间≤50ms);
★2.23.1.4 检测功能:须具备检测各类发电设备(如发电机)及放电设备(如逆变器)的工作效率、满负载运行能力、满量程输出功率及带载稳定性的功能,检测误差不超过2%;
★2.23.1.5 安全保护:须具备急停保护、温度保护、超载保护、短路保护、过温自动切断保护功能,触发保护后设备须立即停机并发出声光报警,且仅手动复位可重启;
★2.23.1.6 过温控制:须具备过温保护功能、温度设定功能(设定范围0~150℃,调节步长1℃)及温度实时监测功能,温度监测精度不超过±2℃。
2.23.2 电气基础参数要求
2.23.2.1 额定电压:须为AC380V三相(注:输入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设备须按欧姆定律I=U/R自动降容量运行,降容比例与电压降幅成正比);
2.23.2.2允许接入电压:须覆盖0V~242V电压范围,确保低电压工况下可稳定运行;
2.23.2.3额定频率:须适配50Hz额定频率,允许偏差±2Hz;
2.23.2.4 接线方式:须采用A、B、C、N三相四线星接方式,提供清晰的接线标识;
2.23.2.5 负载性质:须为纯电阻性负载,无感性、容性分量;
2.23.2.6 功率因数:须满足PF=1.0(额定工况下);
2.23.2.7 额定电流:须为22.7A(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下);
2.23.2.8 额定功率:须为10kW;
2.23.2.9 加载精度:须≤1%F.S.(F.S.为满量程);
2.23.2.10 工作电源:须适配220Vac/50Hz工作电源;
2.23.2.11 设备功耗:自身运行功耗须不超过160VA(不含负载功耗)。
2.23.3 控制与通讯参数要求
2.23.3.1 控制方式:
2.23.3.1.1 本地控制:须配备触摸屏实现手动控制,触摸屏尺寸不小于7英寸,支持中文/英文界面切换,可设置功率、温度、运行时长等参数;
2.23.3.1.2 远程控制:须支持LAN以太网通讯,通讯速率不低于100Mbps,支持TCP/IP协议;
2.23.3.1.3 通讯功能:远程通讯须支持参数设置、状态监控、数据采集,通讯中断时设备须保持当前运行状态并报警;
2.23.3.1.4 控制稳定性:连续运行时,控制参数波动不超过±1%,无漂移现象。
2.23.4 检测与显示参数要求
2.23.4.1 检测功能:须实时检测并显示电流(I)、电压(V)、功率(P)、频率(Hz)、功率因数(PF)等参数;
2.23.4.2 检测精度:所有检测参数的精度须达到0.5级(0.5%F.S.);
2.23.4.3 显示分辨率:
2.23.4.3.1 电压:不低于0.1V;
2.23.4.3.2电流:不低于0.1A;
2.23.4.3.3 功率:不低于0.1kW;
2.23.4.3.4 频率:不低于0.1Hz;
2.23.4.3.5 功率因数:不低于0.01PF;
2.23.4.3.6 数据存储:须支持历史数据存储(至少存储30天),支持数据导出(Excel/CSV格式)。
2.23.5 安全防护与绝缘参数要求
2.23.5.1 负载保护:须具备供电异常保护、过电压报警(过压阈值为额定电压110%,报警后1s内停机)、过热报警(报警温度为设定温度上限-5℃,停机温度为设定温度上限);
2.23.5.2 工频耐压:须满足AC2000V/50Hz、1min耐压测试,测试过程中无闪烁、无击穿现象;
2.23.5.3 绝缘强度:须达到F级绝缘标准,负载箱各带电部件与外壳间的绝缘电阻不低于100MΩ(500Vdc兆欧表测量);
2.23.5.4 急停功能:须配备红色急停按钮,按下后设备须立即切断主回路电源,急停状态可锁定。
2.23.6 散热与结构参数要求
2.23.6.1 电阻元件:须采用新型合金材料,配置304不锈钢散热片,散热速率须满足满负荷(10kW)运行时元件温度不超过150℃,且可长时间(≥1000小时)连续稳定工作;
2.23.6.2 散热方式:须采用强制风冷散热,风机转速可根据元件温度自动调节,满负荷运行时风机噪声不超过65dB;
2.23.6.3 出风方向:须为水平出风,出风风速不低于2m/s(满负荷时);
2.23.6.4 面板布置:须包含电源开关、数显仪表(显示关键电参数)、触摸屏、报警蜂鸣器(声压级≥85dB)、急停按钮,各部件布局合理、操作便捷;
2.23.6.5 设备接口:须清晰配置工作电源接口、负载母线接口、通讯接口(LAN)、PE接地接口,接口处须有明确标识并具备防误插设计;
2.23.6.6 尺寸与重量:
2.23.6.6.1 尺寸:须为移动式设计,外形尺寸不超过高550mm,宽520mm,深380mm;
2.23.6.6.2 净重:约30kg(允许偏差±5%);
2.23.6.7 工作方式:须支持长时间连续工作制(S1工作制),满负荷连续运行无性能衰减。
2.23.7 运行环境参数要求
2.23.7.1 环境温度:须支持-5℃~50℃工作环境温度,50℃时设备功率降额不超过10%;
2.23.7.2 海拔高度:须支持≤2000m海拔高度运行,超过2000m时须提供降额使用方案;
2.23.7.3 相对湿度: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0%,且无凝露发生;
2.23.7.4 安装条件:须适用于室内安装,安装场地无腐蚀性气体、无剧烈振动(振动加速度≤0.1g)。
2.23.8 扩展与适用范围要求
2.23.8.1 负载扩展:须支持1+N台负载箱并联扩充,并联后总功率可线性叠加(叠加误差不超过3%),且并联运行时各负载箱负载分配均匀(偏差≤5%);
2.23.8.2 适用范围:须适用于交流电源、发电机、交流充电桩、逆变器、交流开关元器件等产品的负载测试,且可根据被测设备类型自定义测试流程。
2.24光储载集成柜
2.24.1 核心技术要求
★2.24.1.1 设备集成配置:所投集成柜须集成光伏模拟器、储能模拟器、交流电子负载三类核心设备,并配置对应功能的电源开关、控制开关及状态指示元件;
★2.24.1.2 双向电量统计:须具备双向电量统计功能,满足用户对正向(电网输入)、反向(设备输出)用电量的精准统计;
★2.24.1.3 断路器与急停配置:须配备1路总断路器(含电动操作机构)、10路分断路器,且柜门须安装带保护罩的急停按钮;
★2.24.1.4 柜体材质与工艺:柜体金属钢板须选用全新冷轧钢板,表面采用静电喷塑处理,具备较强抗冲击及耐腐蚀能力;
★2.24.1.5 布线规范:集成柜一次(主回路)、二次(控制回路)走线须合理规范,所有二次走线须走线槽,线槽不得影响进出电缆敷设;若因空间限制无法走线槽,须采用绝缘扎带绑扎整齐并固定;
★2.24.1.6 电气与接地标准:须满足电气安全及接地相关国家要求标准;
2.24.2 集成功能与操作要求
2.24.2.1 设备联动控制:光伏模拟器、储能模拟器、交流电子负载须支持联动运行,可通过上位机设置联动逻辑;
2.24.2.2 状态监测:柜门须配备触摸屏(≥10英寸),实时显示各设备运行状态(电压、电流、功率、故障代码)及柜体内部温度(监测精度±1℃);
2.24.2.3 远程控制:支持RS485/CAN/LAN通讯接口,采用MODBUS(TCP/RTU)开放协议,可接入用户海康威视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参数设置、启停控制及数据采集;
2.24.2.4 故障报警:具备声光报警功能(声压级≥85dB,报警灯为红色闪烁),故障类型包括过压、过流、过热、柜门未关、接地故障,且报警信息可存储至少100条历史记录。
2.25 EMS能量管理系统
2.25.1 核心技术要求
★2.25.1.1 中央控制器数据功能:所投EMS能量管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器须具备实时数据采集与存储功能,采集周期不超过1秒,存储数据保留时长不低于6个月;
2.25.1.2 系统设备监控:能量管理系统须具备对光伏设备、储能设备、负载设备、电源设备的集中控制与实时监视功能,可实时显示各设备运行参数(电压、电流、功率、状态等);
2.25.1.3 告警功能:能量管理系统须具备及时且分等级的告警功能,告警等级至少分为“紧急告警”“重要告警”“一般告警”三类,告警触发后须通过声光提示、界面弹窗同步通知,且支持告警信息存储与导出;
2.25.1.4 系统硬件组成:能量管理系统须包含中央控制器、能量管理信息处理单元、显示器、UPS(不间断电源)及专用柜体,所有硬件需匹配系统功能需求,确保稳定运行;
★2.25.1.5 操作权限分级:能量管理系统须具备多个操作权限,且明确分为普通用户级和管理用户级;普通用户级:仅具备数据查看、告警查看权限,无控制操作权限;管理用户级:具备数据查看、告警处理、参数设置、设备控制等全部权限;
★2.25.1.6 系统架构:能量系统整体须采用云边端架构;
2.25.1.7 云边端功能分工:
2.25.1.7.1 设备侧(边缘端):须选用高级微网控制器,负责微电网中的数据采集、就地展示、就地控制、信息上送、环控监视、安全保护等功能;
2.25.1.7.2 云端:实现设备数据监控、系统状态监控、削峰填谷策略定制与下发、数据汇总统计、告警信息监视功能;
★2.25.1.8 通讯功能:
2.25.1.8.1 须通过开入信号采集电池接入线路开关的位置状态,通过开出信号控制开关分合;
2.25.1.8.2 须通过串口、CAN口或以太网口,实现对PCS(储能变流器)、智能电表、环控系统、电池BMS(电池管理系统)及电池消防系统的电量与非电量信息采集和控制;
2.25.1.8.3 须通过以太网接口、4G及以上或WiFi接口,实现与能量管理系统的信息互动;
2.25.1.8.4 储能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须采用以太网通讯结构,高级微网控制器通过以太网与云平台通信;
2.25.1.8.5 高级微网控制器系统与末端设备通信,须支持ModbusTCP/RTU、104、CAN、DLT645-97/07等通讯方式。
★2.25.1.9 云端界面功能:
2.25.1.9.1云端界面须能与微网控制器通信,实现SaaS化工程运维管理;
2.25.1.9.2支持通过Web方式远程监控系统运行状态,用户通过访问网页、输入账户密码登录使用;
2.25.1.9.3 云端界面须包含短期内微网功率曲线、近期微网电量详情、一次主接线图实时功率监控、接入设备日电量详情等核心内容,且具备以下功能:
2.25.1.9.4 实时数据刷新:监视画面所有数据须每5秒刷新一次;
2.25.1.9.5 潮流跑动:须根据各类设备的有功功率值显示潮流跑动状态;
2.25.1.9.6 动态着色:画面数据须根据质量码显示不同颜色,支持双击空白处弹出着色配置菜单,可针对不同质量码配置对应颜色;
2.25.1.9.7 设备操作:双击设备或数值,右侧须滑出操作菜单,菜单功能至少包含遥控、曲线查询、数值设定、告警查询、告警抑制、告警抑制解除、挂牌。
2.25.1.10 二次开发接口:能量管理系统须开放中央控制器控制接口,支持用户烧写控制程序进行二次开发;
★2.25.1.11 中央控制器国.产.化:中央控制器所有器件国.产.化率须达到100%。
2.25.1.12 中央控制器硬件配置要求:
2.25.1.12.1 CPU采用ARM Cortex-A7或以上架构,4核,主频1.2GHz;
2.25.1.12.2 RAM采用不低于DDR3类型,容量不低于1G;
2.25.1.12.3 ROM采用eMMC类型,容量不低于8G(支持储存扩展);
2.25.1.12.4 以太网需配置2路,配备标准RJ45插座,传输速率100Mbps;
2.25.1.12.5 RS485需配置5路,具备磁隔离功能,波特率可配置;
2.25.1.12.6 CAN需配置2路,具备磁隔离功能,波特率可配置;
2.25.1.12.7 开关量输出需配置5路,继电器隔离;触点容量:5A250VAC/30VDC;额定线圈功率:180mW;
2.25.1.12.8 开关量输入需配置5路,光耦隔离;支持直流24V标准输入
2.25.1.13 系统环境适应要求
2.25.1.13.1 工作环境温度:中央控制器及系统核心硬件须支持-40℃~85℃工作温度范围;
2.25.1.13.2 工作环境湿度:须支持5%~95%相对湿度(无凝露)环境;
2.25.1.13.3 抗干扰能力:系统须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符合工业级电磁兼容标准,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稳定运行。
2.25.1.14 数据与安全要求
2.25.1.14.1 数据完整性:系统采集与存储的数据须确保完整性,无丢失、篡改现象,支持数据校验功能;
2.25.1.14.2 账户安全:操作账户须支持密码复杂度设置(含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符号),且支持账户锁定功能(连续输错密码特定次数后锁定,1小时后自动解锁或管理员手动解锁);
2.25.1.14.3 日志记录:系统须记录所有操作日志(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结果),日志保留时长不低于1年,支持按条件查询与导出。
▲2.25.2 具备设备管理大数据展示功能:可展示设备详情、资产信息、开关机对比、日志信息、运行计划、系统软件统计、系统使用情况等;
▲2.25.3 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任务设置,可以设置固定时间、每天、每周进行定时执行各种任务类型,包括切换模板、还原设备数据盘;
▲2.25.4 支持收集平台中所有终端硬件配置信息,包括终端名称、设备内存容量、最近运行时间、合计运行时间、硬件变更和记录信息等,以便实验室设备管理;
3. 投标人职责
3.1 设备运输相关职责
3.1.1 运输方案制定
投标人全权负责设备从生产场地至沈阳工业大学校内指定地点的运输工作,须结合高校校园环境特点(如道路宽度、教学楼入口尺寸、校内限行时段等)制定专项运输方案。针对体积大、重量高的特殊设备,须额外制定防碰撞、防倾倒的专项固定与防护方案,保障设备运输安全及校园环境不受损。
3.1.2 包装防护
投标人须按长途运输与校园内短驳转运双重标准对设备进行包装,选用防潮、防震、防刮擦的优质材料,确保设备在运输及校园内转运过程中外观完好、内部部件不受损。包装外部须清晰标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等标识,同时注明校内接收部门及联系人,便于校园内装卸与交接。包装箱内须放置完整技术资料(含设备说明书、操作手册、配件清单等),确保设备到校后,学校能快速获取使用与管理所需资料。
3.1.3 运输过程管控
设备进入校园后,须服从学校安保、后勤部门管理,低速行驶、规范装卸,确保不影响师生通行及校园环境。
3.1.4 到货交接与验收
设备运抵校内指定地点后,投标人须在24小时内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开展到货验收。验收时,须配合学校核对设备数量、型号与合同一致性,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共同开箱查验设备外观、配件完整性及技术资料齐全性。若发现设备缺失、损坏或资料不全,投标人须立即免费补货、更换或补齐,并承担由此产生的额外费用。
3.2 设备安装相关职责
3.2.1现场安装实施
投标人须严格按校内场地要求开展安装,安装过程中须遵守校园安全管理规定(如施工前报备、佩戴校园临时出入证),采取降噪、防尘措施(如使用低噪音设备、铺设防尘垫),避免影响周边教室教学、实验室科研及师生休息。设备安装须确保牢固稳定、线路连接规范、布局合理。安装期间,须每日清理施工垃圾,保持校园环境整洁。
3.2.2 安装质量把控
安装过程中,投标人须对关键工序(如设备固定、线路连接、安全防护装置安装等)进行严格自检,重点核查设备安装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规范性。安装完成后,须对整体安装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安装遗漏、线路隐患或布局不合理问题。
3.3 设备调试相关职责
3.3.1 分设备调试
投标人须对每台设备逐一开展单机调试,调试时,须全面验证设备功能完整性、参数准确性及操作安全性。若发现设备参数不达标或功能异常,须及时维修调整,直至单机调试合格,确保每台设备既能满足学生实验教学,也能支撑教师科研工作。
3.3.2 系统联调
所有设备单机调试合格后,投标人须开展系统联调,重点验证多设备协同运行能力,确保系统既能模拟实际场景满足科研项目验证需求,也能通过可视化操作适配教学演示。
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的120日内将所投产品运抵交货地点并安装调试完毕
需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内容:促进中小企业、残疾人企业、监狱企业发展、优先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等相关政策等
参加辽宁省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未进入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库的,请详阅辽宁政府采购网 “首页—政策法规”中公布的“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的相关规定,及时办理入库登记手续。填写单位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联系人等简要信息,由系统自动开通账号后,即可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具体规定详见《关于进一步优化辽宁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入库程序的通知》(辽财采函〔2020〕198号)。